调理肠胃艾灸哪里最好图

1.艾灸调理肠胃疾病的背部灸灸哪些穴位?

调理肠胃艾灸哪里最好图

文章插图
呃逆就是我们常见的打嗝,打嗝是个常见现象,但有时打嗝不止,并持续好长时间就要引起注意了,可能是肠胃在向你发出信号;腹泻、痢疾也是我们常见的肠胃疾病,发病的时候真是令我们苦不堪言!但是大家不用担心,这些小毛病都可以通过艾灸来得到治疗,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 。
呃逆
呃逆,即打隔 。
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 。多与饮食有关 。特别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过热或过冷的食物,外界温度变化和过度吸烟也可引起 。呃逆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为难治性呃逆,多发生于某些疾病,如中风 。多由邪气与积滞中阻,或暴怒气逆,胃膈气失宣降所致 。表现为呃逆连续,声短而频 。如偶发者可不治自愈 。如发作不止,宜宽膈和胃、降逆调气,可取内关、足三里、巨阙、膈俞等穴用艾理舒灸之 。
特效穴位:内关穴、足三里穴、巨阙穴、膈俞穴(手腕、小腿、上腹部、背部)
腹泻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或呈水样 。急性腹泻多为寒湿、湿热所致,慢性腹泻多为牌虚或肾虚所致 。治疗以疏调胃肠气机、健脾胃、温肾阳为主 。
特效穴位: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脾俞穴(腹部、小腿、背部)
增效疗法:生姜茶
原料:
生姜9克,红茶5克 。
做法:将以上原料以开水冲泡即可饮用 。
用法:
每日1剂,不拘时频饮 。可在艾灸后温饮,增强祛寒湿效果 。
功效:辛温散寒,固肠止泻,适用于寒湿腹泻,症见大便清稀、身寒喜温 。
痢疾
痢疾为常见肠道传染病,大致可分为热痢、寒痢,也有寒热虚实夹杂者 。对于寒湿痢宜用艾灸,其主要症状为下痢黏白冻、喜暖畏寒、胸脘痞闷、口淡不渴 。
特效穴位:合谷穴、天枢穴、中脘穴、气海穴(手背、腹部)
中医提示:在痢疾流行季节,可通过调整饮食进行预防 。适当食用生蒜瓣,每次1-3瓣,每日2~3次;或将大蒜瓣放入菜食之中食用 。也可用适量马齿范、绿豆,煎汤饮用,对防止感染有一定作用 。痢疾患者须适当禁食,待病情稳定后,以清淡饮食为宜,忌食油腻荤腥的食物 。
希望以上的知识和穴位能够帮助到你、
2.艾灸调理脾虚有哪些穴位
有一条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是管脾的,经常拍打对脾虚有好处,《健康一身轻》有一期专门讲了这个 。足太阴脾经上共有21个穴位,分述如下:
(一)隐白 足太阴经五输穴的井穴 定位 拇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
【调理肠胃艾灸哪里最好图】浅刺0.1寸
(二)大都
五输穴的荥穴 定位 拇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
直刺0.3-0.5寸
(三)太白 脾经原穴
五输穴的输穴 定位
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直刺0.5-0.8寸
(四)公孙 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定位
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
直刺0.6-1.2寸
(五)商丘
五输穴之经穴 定位 内踝前下方凹陷中
直刺0.5-0.8寸
(六)三阴交 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定位 内踝高点上三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直刺1-1.5寸
(七)漏谷 定位
三阴交上3寸
直刺1-1.5寸
(八)地机 足太阴经郄穴 定位 阴陵泉穴下3寸
直刺1-1.5寸
(九)阴陵泉 足太阴经五输穴之合穴 定位 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直刺1-2寸 (十)血海 定位 髌骨内上缘上2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