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酒丹参:取丹参片,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 。
【性味】苦,微寒 。
【归经】归心、肝经 。
【功能主治】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 。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
【用法用量】
9~15g 。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
【贮藏】置干燥处 。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丹参
【出处】《本经》
【拼音名】 Dān Shēn
【别名】亦参、木羊乳(《吴普本草》),逐马(陶弘景),山参(《日华子本草》),紫丹参(《现代实用中药》),红根(《中国药植志》),紫党参(《南京民间药草》),山红萝卜(《浙江中药手册》),活血根、靠山红、红参(《江苏植药志》),烧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东北药植志》),大红袍(《河北药材》),蜜罐头、血参根、朵朵花根(《山东中药》),蜂糖罐(《陕西中药志》) 。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 。
自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均可采收,以11月上旬采挖最宜 。将根挖出,除去泥土、根须,晒干 。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阳处 。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山西、陕西、甘肃、广西等地 。主产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苏等地 。此外,湖北、甘肃、辽宁、陕西、山东、浙江、河南、江西等地亦产 。
【性状】干燥根茎顶部常有茎基残余,根茎上生1至多数细长的榀 。根略呈长圆柱形,微弯曲,有时分支,其上生多数细须根,根长约10~25厘米,直径约0.8~1.5厘米,支根长约5~8厘米,直径约2~5毫米,表面棕红色至砖红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皱或栓皮,多呈鳞片状剥落.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带角质或纤维性,皮部色较深,呈紫黑色或砖红色,木部维管束灰黄色或黄白色,放射状排列 。
气弱,味甘微苦 。以条粗、内紫黑色,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 。
【化学成份】含丹参酮Ⅰ、ⅡA、ⅡB、异丹参酮Ⅰ、ⅡA、隐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甲基丹参酮、羟基丹参酮等 。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根茎,洗净,捞出,润透后切片,晾干 。炒丹参:取丹参片放入锅内,以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取出,放凉 。
《品汇精要》:"去芦,剉碎用 。"
【性味】苦,微温 。
①《本经》;"味苦,微寒,无毒 。"
②《吴普本草》:"岐伯:咸 。"
③李当之《药录》:"大寒 。"
④《本草经疏》:"味苦,平,微温 。"
【归经】入心、肝经 。
①《纲目》:"手少阴、厥阴血分药 。"
②《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 。"
③《本草正》:"心、脾、肝、肾血分之药 。"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 。治心绞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带下,症瘕,积聚,瘀血腹痛,骨节疼痛,惊悸不眠,恶疮肿毒 。
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
②《吴普本草》:"治心腹痛 。"
③《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 。"
④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 。"
⑤《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呜吼 。"
⑥《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 。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
- 奶茶含糖量排行榜
-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
- 番茄土豆牛肉汤怀孕280天孕妇饮食第173
- 怀孕29周饮食注意事项
- 神奇的饮食胎教
- 饮食习惯始于胎教
- 宝宝饮用豆浆9大禁忌
- 水质检测多少可以直饮
- 新妈妈分娩当天的饮食
- 坐月子几大禁忌有哪些 坐月子注意事项和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