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饮方歌( 四 )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1300m的山坡、林下草地或沟边 。
生于海拔2100-4050m的林缘、路旁、沟边灌丛中 。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
分布于甘肃南部、四川醅、云南西北部、西藏 。
【性状】性状鉴别
(1)丹参 根茎粗大,顶端有时残卵红紫色或灰褐色茎基 。
根1至数条,砖红色或红棕色,长圆柱形,直或弯曲,有时有分枝和根须,长10-20cm,直径0.2-1cm,表面具纵皱纹及须根痕;老根栓皮灰褐色或棕褐色,常呈鳞片状脱落,露出红棕构新栓皮,有时皮部裂开,显出白色的木部 。质坚硬,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角质样或纤维性 。形成层环明显,木部黄白色,导管放射状排列 。气微香,味淡,微苦涩 。
(2)甘西鼠尾草 根头部粗短或丛生2至数个直立的细长茎基,根茎直径0.5-1cm,长1-4cm,并有灰褐色残留茎基及鳞叶,被灰白色绒毛 。主根明显,红褐色,圆锥形,一般不分枝,偶见下部呈分叉或分枝,直径0.3-5cm,长15-40cm,直或弯曲,根须稀少;较粗的根多由一至数股扭曲成索状,具众多纵沟纹,灰褐色老栓皮常鳞片状或条状脱落,露出红褐色新栓皮,枯朽泡松 。
质硬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露出多个黄白色点状导管群,维管束群外为枯朽木栓组织;细根质较坚硬,木栓层红棕色,皮部灰白色或棕褐色,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灰褐色 。
显微鉴定 根横切面
(1)丹参 木栓层3-7列,木栓细胞长方形,切向延长,壁非木化或微木化;外侧有时可见落皮层 。皮层窄,纤维单个散在或2-6个成群,直径7-32μm,壁厚4-13μm,孔沟放射状,层纹细密 。韧皮部较窄,由筛管群和薄壁细胞组成,形成层明显成环 。木质部宽广,4-12束呈放射状排列,有些相邻的束在内侧合并,导管类圆形或多角形,有的略径向延长,直径15-65μm,单个散在或2-12个成群,径向排列或切向排列;木纤维发达,多成群分布于大导管周围;有的木质部束内1-2群木化薄壁细胞;中心可见四原型初生木质部;木射线宽广,射线细胞多木化增厚 。
(2)甘西鼠尾草 木栓细胞3-5列,细胞长方形,外有落皮层 。皮层较宽,薄壁细朐较小,类圆形或长方形 。韧皮部较窄,细胞少,排列紧密 。形成层较明显,呈弯曲环状 。木质部6-8束事放射状排列;导管多角形,直径5-90μm,单位个散在或2-7个成群,切向排列或微向排列;木纤维位于木质部内侧,成群分布于导管周围 。
粗根中可见多个木栓组织环将中柱分割为数束 。。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根茎,洗净,捞出,润透后切片,晾干 。炒丹参:取丹参片放入锅内,以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取出,放凉 。《品汇精要》:去芦,锉碎用 。
【性味】味苦;性微寒
【归经】归心;心包;肝经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凉血消痈 。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心腹疼痛;症瘕积聚;热痹肿痛;跌打损伤;热入营血;烦躁不安;心烦失眠;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大剂量可用至30g 。
【注意】无瘀血者慎服 。《本草经疏》:妊娠无故勿服 。
【附方】丹参饮《时方歌括》:治血瘀气滞;清营汤《温病条辩》:清营透热;桃仁红花煎《素庵医案》: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消乳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乳痈肿痛;丹参汤《圣惠方》:祛风杀虫
【各家论述】
1.陶弘景:丹参,时人服多眼赤,故应性热,今云微寒,恐为谬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