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胆红素40多严重吗( 四 )


黄疸系一症状,常见于以下疾病 。
(1)传染病:常见者有病毒性肝炎、坏死后性肝硬变、伤寒病、败血症(合并细菌性肝脓肿) 以及钩端螺旋体病、肝结核等 。其中以病毒性肝炎、坏死后性肝硬变最为多见 。
(2)肝胆和胰腺疾患:如肝脏或胆管的肿瘤、胆囊及胆管炎症或结石,以及胰头癌等 。由于压迫或阻塞胆管,影响胆汁向肠道的排泄而发生黄疸 。如果胆管完全阻塞,大便可变成灰白色 。
(3)中毒性肝炎:肝脏能处理来自胃肠道的毒物、毒素和药物,将之转变为无毒的物质排出体外 。在处理毒物或毒素的过程中,可以引起肝脏的损害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常见引起肝脏损害的毒物、药物有磷、砷、四氯化碳、氯苯(六六六)以及乙醚、氯仿、巴比妥酸盐类、氯丙嗪等 。
(4)严重的心脏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由于全身血液循环障碍,使肝脏淤血肿大或发生了肝硬变,尤其发生肺栓塞时,易发生黄疸 。
(5)溶血性黄疸:因某种原因例如错输血型不合的血液以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引起溶血时,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发生黄疸 。
(6)对胆红素有先天性代谢缺陷:慢性特发性黄疸、幼年间歇性黄疸 。
上述疾病中,临床上以前两项最为多见 。
什么是阴黄和阳黄,与胆色素代谢有什么关系?
中医学在《内经》中对黄疸已有初步认识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指出:“目黄者,曰黄疸 。”黄疸的分类,在《金匮要略》中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以后又有二十八候,九疸三十六黄的分类 。说明前人通过实践,对黄疸这一症状的观察和描述是非常细致的 。元代《卫生宝鉴》根据本症的性质,概括为阳症和阴症两大类,就是现代所说的“阳黄”与“阴黄” 。
此种辨证,对黄疸的鉴别诊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正常血浆中的胆红素(主要是间接胆红素),含量极微,约在1.0mg%以下(黄疸指数在6个单位以下) 。如超过2.0mg%(黄疸指数在15个单位以上),则巩膜、粘膜、皮肤出现黄染,称为黄疸 。根据血中胆红素增加的质的不同(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还是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可从发病机理上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三种 。临床上对这三种黄疸加以鉴别,可有助于治疗 。
从中医学对黄疸的病机、色泽、病程和治则来看,“阳黄”似应属于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包括溶血性和肝细胞性黄疸),而“阴黄”则属于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如阻塞性黄疸) 。
中医学认为黄疸的发生均与“湿”有关 。《金匮要略》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并根据湿的来源,分为“湿从热化”和“湿从寒化” 。前者发为“阳黄”,后者发为“阴黄”。
“阳黄”为从热化,与脾、胃、肝、胆有关,如功能失常,可导致内湿的生成 。热为阳邪盛,正邪相搏而发病快,似属病毒性肝炎急性期 。由于肝细胞发炎,不能摄取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加以处理使其变成直接胆红素,加之肝细胞内溶酶体释出β-葡萄糖醛酸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可部分重新分解成间接胆红素返回血中,使血中间接胆红素增高,如超过2.0mg%,则巩膜、皮肤黄染 。
由于间接胆红素较难通过毛细血管壁,此时透过表皮组织观察皮肤色泽鲜黄如桔色,似属于中医学所说的“阳黄”类,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 。如常用的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其中茵陈含叶酸,对于肝有好处,茵陈主要增加胆汁分泌,有退黄作用;栀子有利胆作用,可降血中胆红素;大黄有促进肠蠕动,不利粪(尿)胆素原的重吸收,而减少肝肠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