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胆红素40多严重吗( 五 )


“阴黄”为湿从寒化 。所谓“寒”为机体功能代谢活动过度减退所造成,使湿盛阳微,寒湿郁滞脾胃,阳气不振,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 。发病慢,病程长,似属阻塞性黄疸 。由于经肝脏处理的直接胆红素不能经胆道排入肠腔而返流入血,此时血中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直接胆红素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初期组织黄染较深,为“阳黄” 。随着病程延长,血中直接胆红素持续增高,黄疸进行性加深,在组织中的胆红素可被氧化成胆绿素,皮肤色泽晦暗,则属于中医学所说的“阴黄” 。
治疗原则以健脾和胃,温化寒湿为主;若脾虚血亏,则健脾补益气血 。
可见,中医学所描述的“阴黄”与“阳黄”分类,从病机、临床表现到治疗等均非常详细 。此处从黄疸发生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还是以直接胆红素高为主,以及造成黄疸的原因,与“阴黄”和“阳黄”作一联系,以助进一步研究 。但必须指出,“阴黄”与“阳黄”是病变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
黄疸是怎么回事,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黄疸?
临床上把皮肤、巩膜和小便黄染称为“黄疸”,这是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包括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含量增多引起的 。因为胆红素的颜色是黄的,所以会出现黄疸 。那么,什么情况下血中胆红素会增多呢?首先让我们复习一下胆红素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过程: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它们衰老死亡后,其所含的血红蛋白就会变成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被肝脏摄取,加工后就变成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由肝脏经胆管做为胆汁的重要组成部分排至胆囊,进食时再由胆囊排至小肠,帮助食物消化吸收;进入大肠后形成尿胆原、尿胆素而排出体外 。
尿胆素呈黄色,因此大便亦发黄 。大肠中的部分尿胆原可被吸收到血液中(称为肠-肝循环),由尿中排出 。故在正常下,尿中也有尿胆原、尿胆素 。因此 ①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就会增加,从而引起“溶血性黄疸” 。②如果肝脏有病,不能摄取、加工间接胆红素,则间接胆红素也会增加;且肝脏有病时,在肝内已经形成的直接胆红素不能排至胆道,则会逆流到血液中,使血液中的直接胆红素增多,发生“肝细胞性黄疸” 。
③如果胆道有梗阻,直接胆红素排不到肠道中,血中的直接胆红素也会增加,引起“阻塞性黄疸” 。
临床上遇到一个黄疸病人,首先要弄清病人是否有黄疸,再判断黄疸的程度如何,进一步明确黄疸的性质,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检测血清中胆红素的含量 。当胆红素含量超过正常值时,表明有黄疸存在,血中胆红素含量越高,就表明黄疸越重 。
黄疸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根据发病机理,黄疸可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
(1)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量破坏,释放的胆红素大大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而出现黄疸 。血清中胆红素的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如新生儿黄疸、恶性疟疾或因输血不当引起的黄疸,都属于这一类 。后者可有寒战、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尿呈酱油色,有血红蛋白尿,但尿中无胆红素 。
(2)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广泛损害,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结果造成间接胆红素在血中堆积;同时由于胆汁排泄受阻,致使血流中直接胆红素也增加 。由于血中间接、直接胆红素均增加,尿中胆红素、尿胆原也都增加 。肝炎、肝硬化引起的黄疸属于这类 。
(3)阻塞性黄疸:胆汁排泄发生梗阻(可因肝内或肝外病变所致,常见为胆道梗阻),胆中的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而出现黄疸 。在临床上可检测到血清中直接胆红素含量增加,尿中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却减少或消失 。由于胆红素等胆类物质在体内潴留,可引起皮肤瘙痒与心动过缓 。胆石症、肿瘤等压迫胆道导致的黄疸属于这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