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其治法,补中益气汤原方中只有“补其中,升其阳”之品,而缺少“泻其火”之药,加黄柏、生地黄似乎才成为完整的治疗脾胃内伤“始得之证”的补中益气汤 。后世医家在使用补中益气汤时也多加减及合方使用,但灵活性远不及李东垣 。具有代表性的加减有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和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读《薛氏医案》和《寿世保元》随处可见 。
脾胃不足,痰湿易滞,理应加茯苓、半夏;补中益气汤治“元气脾胃之虚”,六味地黄丸治“肾水真阴之弱”,“二方兼而济之,乃王道平和之剂”,合用似极为高明 。但从李东垣“立方本指”去认识,则茯苓、半夏沉降有余,六味地黄丸降入下焦,皆不利于“升其阳” 。可见,不解东垣本意,随意加减极易“动手便错” 。误用极易坏事,于是后世医家提到了补中益气汤的禁忌症 。
如张景岳说:“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 。”柯琴说:“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这些论述对后学者的临证是极其有用的 。但从李东垣“立方本指”看来,这只是低层次的、形式上的认识 。实际上,内伤脾胃病证中,肾虚完全是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的,只是用药时需斟酌升降浮沉 。
2.补中益气食疗汤如何做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中治疗脾虚下陷的一张重要处方,原方组成药精量小,黄芪五分至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三分,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各三分,临床使用时常加大十倍 。
13.jpg
方中参芪合用补元气,补脾气,也补宗气 。术、草二药重点在补中焦之脾气,为了防止补中生滞,故加陈皮理气,升麻助芪升脾胃太阴、阳明之气,柴胡舒肝利脾并能升发少阳之气,当归配芪成当归补血汤,能补气养血,当归配柴胡舒肝、养肝、柔肝、利脾 。东垣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是宗“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理论而提出的,与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
中焦为枢转之处,脾主升,胃主降,升降适当则全身经络通达,气血通畅,生化之源正常 。欲想降火,必先升之,只要能升,则可自降 。而本方所治者,必须是因脾气虚而不能升之证候 。
脾主四肢,主肌肉,脾统血,主一身之气 。中气下陷,实质是脾气亏虚,所以主要症状是中气不接,全身疲乏,四肢沉重,纳后胀满,也可能出现眩晕、低热、自汗、渗血、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便血、内脏下垂等 。笔者几十年临床,用本方加减治愈不少上述病证 。
14.jpg
具体加减用法
1.禀赋素亏及大病后体质虚弱经久不能康复者,若有中气不接,四肢沉重,纳后饱胀,疲乏无力或不耐作劳,舌胖,脉弱而两寸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并加入半夏、生姜、竹茹 。因病久必郁,郁久生痰,补中益气汤中有陈皮也能化痰,但药力不够 。痰不化就像机器生了锈腻,要想机器转动,必须拭去锈腻,欲先脾气转输,必须化停痰 。
2.无名低热,其热夜去昼来,纳谷不香,全身疲乏,四肢沉重,舌胖,苔黄白相兼,脉沉细数无力,是因转输无力,郁滞化热,其热泛溢于三焦 。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加入山栀10克,俾脾气运转,经脉透达,三焦郁滞之小热,用山栀最效 。
3.尿浊反复,无有疼痛,尿留瓶中,白浊沉于底部,尿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病时常有疲乏无力,中气不接,纳谷不香,甚则腰腿酸软,舌胖苔白,脉沉细数,是脾肾气阳两虚之象 。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加入水陆二仙丹(金樱子15克,芡实米15克) 。金樱子树生在山坡之处,健脾益肾;芡实米生于水洼湿地,补肾益脾 。两药合用,双补脾肾可以帮助补中益气汤的输转收摄 。
- 补中益气丸治疗失眠
- 补中益气汤方歌趣记
- 益气固表汤配方
- 补中益气散兽药使用方法
- 孕期清热食谱:鲜鲫鱼火锅
- 补中益气汤加治子宫脱垂
- 益气活血通络汤
- 补中益气汤的成药
- 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原文
- 补中益气汤的方解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