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简述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文章插图
展开全部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选择性破坏所致 。淋巴因子和自由基亦招致CIM4 T淋巴细胞趋向损害部位并活化之,同时巨噬细胞亦提呈病毒抗原或受损B细胞的自身抗原予CD4 淋巴细胞,活化的CD4 细胞进一步活化B淋巴细胞产生抗病毒抗体和抗B细胞的自身抗体,促进B细胞的破坏 。
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及其病程中,体内可检测多种针对B细胞的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和胰岛素瘤相关蛋白抗体等 。
2型糖尿病
大量研究已显示,人体在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FFA)的刺激下,自由基大量生成,进而启动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导致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分泌受损和糖尿病血管病变 。由此可见,氧化应激不仅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也构成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发病机制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怪圈 。
胰岛素抵抗可以先于糖尿病发生,在其作用下,疾病早期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以保持正常糖耐量 。当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减少或二者共同出现时,疾病逐渐向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进展,血糖开始升高 。高血糖和高FFA共同导致ROS大量生成和氧化应激,也激活应激敏感信号途径,从而又加重胰岛素抵抗,临床上表现为糖尿病持续进展与恶化 。
体外研究显示,ROS和氧化应激可引起多种丝氨酸激酶激活的级联反应 。最近的抗氧化剂改善血糖控制试验也证实,ROS和氧化应激会引起胰岛素抵抗 。
β细胞也是氧化应激的重要靶点β 细胞内抗氧化酶水平较低,故对ROS较为敏感 。ROS可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促进β细胞凋亡,还可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间接抑制β细胞功能 。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水平降低、分泌高峰延迟,血糖波动加剧,因而难以控制餐后血糖的迅速上升,对细胞造成更为显著的损害 。
2004年Ceriello教授提出共同土壤学说,即氧化应激是胰岛素抵抗(IR)、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2004年是学说,2009年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
2.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简述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因机体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的水、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临床上以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为主要表现,可发生急性感染、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合并症,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生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失明、因肢体坏疽而截肢等严重并发症者也数倍增加 。
临床上将糖尿病分为两种类型:Ⅰ型,又称胰岛素依赖型,为机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多发生于青少年;Ⅱ型,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为机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成年人,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