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踢易拉罐玩,声响很大,吵得老人休息不好 。于是,老人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0美分,对他们说:感谢你们在这里玩,给我带来了欢乐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继续踢易拉罐 。老人再次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 。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 。10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起来,“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于是他们很快就散了 。后来,那些孩子再也没来 。
【孩子究竟为什么读书 乐意学什么学得怎么样】
![孩子究竟为什么读书 乐意学什么学得怎么样](http://img.henanlong.com/220616/2001512255-0.jpg)
文章插图
这个故事在问:孩子究竟是为谁而“玩”?现在要问问他们究竟是在为什么而学?
一个人是否积极学习,为什么学习,乐意学什么,学得怎么样,都跟学习动机有直接的关系 。动机是学习不断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有了强烈的动机,无论在什么样的学习条件下,都能集中注意力,学好每一门功课 。动机和学习是辩证的关系,学习能产生动机,动机又能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 。当缺乏学习的动机时,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认为学习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事;而如果怀着明确的动机去学习,就会把学习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 。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成绩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智力、动机和勤奋 。用公式表示即是学习成绩=智力+动机+勤奋 。在许多情况下,动机对学习成绩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那么,动机是如何影响学习成绩的呢?
(1)学习动机引发学习行为 。众所周知,求知欲望是学习活动的源泉和动力 。但是当求知需要处于静止状态时,它还不能导致学习活动的产生,只有当求知需要活跃起来,成为动机时,才能引发学习行为 。就像一个饥饿的人,虽有补充食物的需要,但是如果没有觅食的动机,他仍不会有觅食的行为 。
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物实验:让猿猴解决用竹竿取食物的问题 。当猿猴挨饿不到6小时时,它用竹竿取食物的注意力不集中,并且常常因为其他干扰而中断动作,不能获得成功;而当猿猴真正感到饿了的时候,由于内驱力的推动作用,它在用竹竿获取食物时注意力集中,行为灵活,从而迅速获得成功 。
这个实验给出的启示是:任何学习行为都是由学习动机直接引发的 。
(2)学习动机可从调节学习强度 。动机对学习强度的调节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动机强烈时,学习强度大,热情高、干劲足 。动机不强时,学习强度就小,情绪低落,自暴自弃 。第二,学习目标一经确定,学习动机便成为支配学习行为的力量 。只要目标不改变,动机始终都维护着学习行为的顺利进行 。第三,当学习者认为学习目标对自己失去意义时,其学习动机便消失,这时,其学习行为也将立即终止 。
(3)学习动机指引学习活动朝着一定方向进行 。学习动机不仅引发学习行为,它还指导行为的方向 。譬如,某一人继续追逐儿时就有的、当作家的理想,那他的活动就朝着这一方向进行 。他将阅读大量中外著作,研究写作方法与技巧;一般人看电影、电视只作娱乐,而他却在研究其题材布局、语言运用以及形象塑造等;他还经常练笔、投稿等等 。总之,他的一切活动都沿着作家之路进行 。
学习行为对动机也有它的反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 。”即是说持续的学习可以强化动机,也就是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的动机有关 。比如,上初中立志当作家的学习者,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练笔的小作发表,受到好评,那就会加强他继续走作家之路的信心和决心,但如果屡遭退稿,那么他可能就会觉得当作家只能是个白日梦,从而放弃 。
- 培养漂亮孩子的绝招
- 孩子春游防腹泻
- 土豆煎饼为什么放鸡蛋
- 龙头鱼怎么晒成鱼片
- 何时进行如厕训练?看看孩子有没有这些表现
- 孩子看电视要注意哪些禁忌
- 孩子半夜腿痛,可能是遇上了“生长痛”!
- 这4种食物会“吃掉”孩子智商,你在意过吗?
- 孩子做事拖拉 这样帮助孩子克服拖拉
- 属虎宜用字 属虎的名字宜用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