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第2种“中气下陷而发热”符合本方证 。此证发热是由于劳倦伤脾,清阳下陷,则脾湿下流郁遏下焦阳气所致 。本方根据“劳者温之”、“虚者补之”、“陷者举之”的法则,选用参、芪、术、草等益气补中,升麻、柴胡助黄芪升举下陷之阳气,并除肌热 。李东垣日:“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
中气下陷的原因主要归咎于脾胃气虚,可以说人体气机升降是以脾胃之升降的正常为前提,脾胃构成了气机升降之枢纽 。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之间协调平衡,心肾相交,必须借助脾升胃降的转枢作用 。脾旺则心肾相交,如若饮食劳倦 。
或七情所伤导致脾胃受损,元气不足,其升降枢机功能失职 。则心肾之水火,不能依此得以正常的升降交泰,阴精水气不能承制君相之火,君相之火则过于亢盛化为“阴火”而出现发热之证 。另外,脾气不足,可以导致卫气虚弱;脾气虚,升发清阳的功能下降,亦可引起卫气虚 。卫气不足,虚阳外越,阳以其热独行于外,而出现发热 。
在补中益气汤中,选用黄芪为君药 。利用其长于走肌表的特性,补气升阳固表,与人参、自术、甘草等同用,共同达到益气健脾,治疗发热之源的作用 。补血方中一般都加入补气药,而补气方中一般不加入补血药 。但本方却应用了当归,其目的是使浮阳回归之后,使其依附在阴血当中 。陈皮的特性是补而不滞,能够理气醒脾,助脾胃之运化 。
和柴胡升提的特性,可升举下陷之清阳 。以助全方阳气之升发 。诸甘温之药配合共同达到治疗气虚发热的目的 。
由此可稍探讨出发热之证,总的还是由脾胃气虚所引起,治疗上《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 。而《补中益气汤》中用味辛甘性温的药物,补益脾胃之气,调理脾胃之升降,而达到治疗发热的目的 。
补中益气汤所体现的甘温除热之宗义为后世的内伤发热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分析思路,在此理论基础之上 。现已推衍出补脾胃清湿热法治疗脾虚湿热证;益中气祛余热治疗脾胃气虚 。余热未清证;健脾清肝法治疗脾虚肝郁之热证等等,使发热的病机理论发展更趋完善与实用 。故只要抓住补脾胃益气血,调脏腑之本则热象自除 。
现代本方常运用于治疗肌弛缓性疾病,如子宫脱垂、胃肝脾肾等内脏下垂,还常用于原发性低血压,神经衰弱之失眠、健忘,鼓膜内陷,慢性咽炎等属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的多种疾病 。“甘温除大热”之理论在现代实践的证明下显示了无限的生命力,其深入研究与发展必将助益世人,对指导临床更有帮助 。
3.治疗胃下垂的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功效: 调和脾胃, 补血, 降压, 能增加血液中的白血球
材料: 羊腩(3粒), 党参(5枝), 红枣(10粒),
水(5碗)
做法: 党参切段, 红枣去核. 将材料放入煲内用慢火煎至2碗水即可
另外还有几个你可以试试
党参炒米茶
功效: 补中益气, 调理脾胃, 补血降压
材料: 炒米(半两), 党参(一两),
水(4碗)
做法: 将粘米白镬炒香(即炒米), 党参切粒. 将材料放入煲内用4碗水煎至1碗半即可
党参白芍汤
功效: 养血柔肝, 缓和止痛, 收歛汗水, 治肝火盛, 补中益气
材料: 党参(4 条), 白芍(一两), 炖肉(1块), 红枣(10粒),
水(5碗)
做法: 党参切段, 红枣去核, 炖肉切片. 将材料放入煲内, 用慢火煲至2碗即可
基本手法)
1.推揉背俞健脾法 单掌或掌根交替推颤,双拇指重叠顶推,叠掌上行拢揉,双掌快速交替推搓背部膀胱经内侧线大肠俞至膈俞一段,在主要穴位上,顶推时应重点刺激,以上手法自下而上,以左侧为主,反复操作约十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