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温胆汤

1.歀连温胆汤是什么?
功效:主治痰火扰心善惊黄连清心温胆涤痰
服用方法:水煎温服
药品出处:
《六因条辩》
原料:川连:
6g,竹茹:
12g,枳实:
6g,半夏:
6g,桔红:
6g,甘草:
3g,生姜:
6g,茯苓:
10g
本方所治诸病,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病特点:情志因素,故在临床上多见情志异常的表现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 。分析病机:
其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张介宾《类经》曾指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怒动于心则肝应 。”情志活动是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有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 。肝气郁滞不畅,疏泄不及,导致血瘀 。“血者,神气也” 。血瘀反过来又可导致神志的改变 。
其二,异常情志活动所致的肝郁气滞,影响脾胃运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痰蒙清窍,可致瘀阻络脉,痰瘀互结,则发生脑血管病变 。黄连温胆汤是由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温胆汤演绎而来,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 。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枳壳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安神定志,郁金、菖蒲开窍醒神,黄连泻心火,酸枣仁养心安神 。
诸药配伍,辅以加减法,更显本方灵活精巧 。从现代药理分析,黄连可直接扩张血管;郁金可减轻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脂质沉积;陈皮、茯苓可增强心脏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对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枣仁、丹参、茯苓、菖蒲均具镇静安神之功 。诸药相配,与现代医学中治疗上述疾病的几条基本原则———扩冠、改善微循环、镇静安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
同时也提示本方在器质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潜在的可行性、优越性 。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积累病例和临床的观察与探索 。值得提出的是:在治疗与情志相关的疾病时,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不可有所偏废,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心理治疗居 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因此,必须了解、掌握患者的特殊心理进行疏导,使其心境平和愉快,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2.温胆汤为何称为温胆汤
因为温胆汤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 。主治胆郁痰扰证 。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
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 。苔白腻,脉弦滑 。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
扩展资料:
凡用温胆汤,一定要掌握其加减变化的基本规律,这是临床上运用本方治疗多种病证而取效的关键 。
1、柴芩温胆汤:
治疗少阳气郁化火,经气不利比较严重,如胸胁苦满或疼痛,口苦,目赤,偏头疼痛或气窜作痛等,加柴胡、黄芩,布达少阳气郁,发越少阳火郁,而能利少阳枢机 。若胁下痞硬,加生牡蛎、川楝;胸胁疼痛引背者,则加片姜黄、南红花 。
2、黄连温胆汤:
治疗痰热扰心而热势较重,以心烦不安或失眠为主 。火热重者再加黄芩,以清泄胆腑火热之邪 。
3、归芍温胆汤:
治疗少阳痰热而挟阴血亏虚 。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 。气郁化火,最易耗损肝血,血虚不荣则见头皮或肢体麻木,肢体拘急痉挛或肢颤,或周身窜痛,舌质红绛少苔或有裂纹,加当归、白芍滋养肝血 。
凡用温胆汤,一定要掌握其加减变化的基本规律,这是临床上运用本方治疗多种病证而取效的关键 。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