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把吃饭叫什么( 三 )


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也有过“这回出京,在张家湾打尖,看见一首题壁诗,内中有两好的”,这个词在历史名著中出现过很多次,尤其是明清时,可见已经是约定俗成 。
扩展资料:
汉代以后吃饭的概念: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 。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 。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 。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 。
《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 。”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 。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
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 。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
宋元时,社会经济发达,衍生了许多民间生活用语,其中就有“打火” 。在当时,人一天需三餐,每餐都要引火做饭,做饭只能靠打火石,所以做饭必点火,点火必打火,久而久之,就把做饭叫做“打火” 。
这种说法有考古学依据,在元代流行的诸多话本中,一律将吃饭叫做“打火”,这就是证据 。可能是年代久远,也可能是路边的旅店写招牌的时候文化水平低,没弄清楚,写来写去就改为了打尖 。
以讹传讹,原来的说法反而没人提,旅途中吃饭就自此彻底改为了“打尖”,时间大约是明中期到清初年 。
参考资料来源:本*文①来源,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