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酒难受如何缓解( 五 )


7.当醉酒者出现抽搐时 , 应在口内塞入干净的毛巾 , 防止咬破舌头 , 并用指尖压掐人中穴2~3分钟 。
8. 如发现醉酒者面色苍白、大汗不止、心律不齐、呼吸异常以及昏迷不醒时 , 应及时请医生出诊或送医院抢救 。
中药解酒方法
迄于神农而逮于今 , 医籍记载诸如“解诸毒”、“主解酒毒 , 止烦渴”、“消酒” , 治“酒醉不醒”的中药林林总总 , 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解酒药阵 。如葛根、葛花、萝卜丝(煮汁)、西瓜、人参、三七、茶(茶种子)、刺五加、生藕片、冰(解烧酒毒)、枳椇子、白扁豆、乌梅、白果、草果、甘蔗、菱、香栾(解酒毒 , 治饮酒人口气)、肉豆蔻(消食解酒)、赤小豆(利尿止渴解酒)、蔓菁子(末服)、砂仁(消食醒酒)、槟榔(杀虫醒酒 , 过服则损真气)、蛤肉(止渴解酒)、石决明(为末 , 投热酒中 , 即解酒酸)、田螺(陶弘景:醒酒)、五倍子(敛汗解酒)、地榆(别录:消酒)、黄芩、黄连、神曲(解酒化食)、冬瓜、柿子、地榆、苦参、盐麸子、橄榄、菘……等等 , 不下50余种 。
现列举部分解酒药物及药食两用之品 , 并简介其用法 , 以飨读者 。
竹茹
甘、微寒 , 有清热、除烦止呕之功 。《得配本草》云其“得鸡子 , 治饮酒头痛”;《化义》亦载其治“酒伤呕吐” 。治饮酒后头痛、呕吐等症 , 可用竹茹10~15g水煎饮服 。
高良姜
古书谓其“暖胃散寒 , 醒酒 , 治胃脘冷痛” 。
高良姜性味辛热 , 可治饮酒太过 , 身寒呕逆 , 常用高良姜10~15g水煎服 。
苦参
有益醒酒 。苦参性味苦燥湿 , 有祛风杀虫、利尿作用 。《名医别录》载其“除伏热肠澼 , 止渴 , 醒酒”;《经疏》亦载能“消酒 , 除渴 , 明目 , 止纯血痢、疳痢极效” 。解酒可用苦参10~12g , 煎汤饮服 。
菊花
属发散风热类 , 辛甘苦、微寒 , 能疏散风热 , 平肝 , 清热 。《药鉴》言其能“解醉汉 , 易醒 , 共干葛(注:宜)煎汤” 。
肉豆蔻 《日华子》载其“调中 ,  , 止泻痢 , 开胃 ,  。皮外络 ,  , 毒 , 治霍乱”;《得配》亦认为其“消 , 毒” 。取肉豆蔻10~12g煎水饮服 , 可治醉酒后脘腹饱胀 , 呕吐等症 。
乌梅
乌梅性味酸、涩、平 , 有敛肺、涩肠、生津之功效 。取乌梅30g水煎服 , 可解醉酒后烦渴 。《证治准绳·类方》载乌梅木瓜汤:用乌梅、木瓜、炒麦芽、草果仁、甘草各15g , 研为粗末 。
每次15g , 加生姜5片同煎 , 服之以治嗜酒积热 , 小便反多 , 肌肉消铄 , 嗜食冷物寒浆者
白扁豆
性味甘微温 , 能解脾、化湿、消暑 。《本草图经》载其“主其女子带下 。兼杀酒毒 , 亦解河豚毒” 。取本品10~15g , 水煎饮服 。
五味子
性味酸、甘、温 , 有敛肺滋肾 , 生津敛汗 , 涩精止泻之功 。《大明本草》说它“止渴除烦热 , 解酒毒 , 壮筋骨” 。
用五味子10~12g , 水煎服 , 解酒有效 。
橘皮
《本草蒙筌》称其能“解酒毒”;《本草纲目》谓其能“疗酒病”;《圣济总录》说“用橘皮汤可治疗饮酒过度” 。用橘皮10g , 煎汁 , 加入鲜萝卜汁、鲜藕汁各50ml , 调匀饮用 , 可治酒醉后胀满呕吐 , 胃热渴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