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品牌度量进入科技时代( 二 )


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让用户的每一种表达,如:点击、浏览、互动、下载、支付等,都可被记录和留档,这也意味着:用户看广告后的行为可被追踪了 。而随着全行业数字化营销能力的日新月异,以及广告媒介、广告流量、广告形式走向复杂,围绕着品牌广告的效果度量指标,也逐渐丰富起来 。
在互联网发展早期,品牌广告的核心度量指标还聚焦在“量”上,较为常用的是:曝光量、点击率、广告可视度等 。但这些粗浅的指标并不是广告主想要的,他们更在意广告是否对目标用户(TA)是否产生了积极影响,于是,衍生出了TA浓度、TGI、TA reach、TA N+Reach等新的度量指标 。
但分析这些指标,局限也肉眼可见 。比如,度量的仍只是一次营销活动的效果,无法做到全链路数据追踪,也无法排除组合营销活动对效果产生的影响;又比如,度量的结论仍是偏传播层面的,若要评估此次传播是否对用户心智甚至最终转化产生了影响,还需要配套其他营销手段方可进行 。
由上不难看出:品牌广告度量技术要实现二次跃升,还必须满足四个关键词:大数据、全链路、扎实的技术能力和持续的投入 。
于这个层面,巨量引擎下出了“先手棋” 。一来,截至2021年6月,抖音的日活跃用户数已经突破6亿,而巨量引擎生态的全线产品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了19亿,海量的数据,突破了传统调研样本量过小的限制;二来,抖音电商的发展,也让巨量引擎逐渐完善了从种草、投放到线上留资、下单的一体化布局 。
丰富的数据类型和全链路数据处理能力,有助于帮助品牌科学归因,在流动的数据里看清楚哪些是相关关系,哪些是因果关系,这样才能更客观地审视“营销与增长”的关系,做到精准优化 。
这也是巨量引擎营销科学发布SCI品牌力模型的“底气” 。
再看模型,你会发现,它聚焦全量增长,能够从认知、种草、行动不同的营销阶段,对品牌力和品牌健康度进行持续度量,服务的是企业的长效经营诉求;而与之配套的工具,则是从中短线营销活动视角,赋予了模型以“应用”的翅膀,让品牌能够在发现不足后及时矫正问题,以实现对营销每一环节的循环校验和优化 。
具体来说,6大工具包括投前的预算分配、AB实验工具,投中的增效优化工具,和投后结案工具与效果验证(BLS+CLS)工具,它们贯穿于一次营销活动的始终,让品牌营销告别经验主义,在大数据的照拂下,获得确定且理性的增长 。
6大工具:从前到后,
像素级优化营销每一环
在开展一次营销活动前,我们通常会遇到来自广告主的两大灵魂拷问:
解决这两个难题,过往多凭借经验 。这些经验建立在营销人操盘的案例上,也建立在标杆品牌的学习上,但整体而言,仍是主观且武断的 。而巨量引擎预算分配工具的上线,则能帮助广告主解决这个难题,一方面,它是建立在品牌历史投放数据和行业优秀数据基础上的投放模型,另一方面,它能够基于品牌所处的差异化营销阶段(如预热期、种草期、转化期),来设置差异评估指标,进而在数据指导下,获得新的预算模型 。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玄乎”?分享个案例:
某手机品牌在新机发布活动期间投放了包括品牌广告、竞价广告和达人广告在内的多种广告,希望以达人资源为核心,判断多触点投放场景下,如何科学地配比其他营销资源 。
通过科学实验发现:达人广告辅以竞价广告可带来转化率2~4倍提升,而品牌广告的投放则能让效果表现更坚挺 。考虑到竞价广告的助推效果明显,预算分配工具建议:品牌可持续增加达人和竞价广告的预算,但对于品牌广告的投入则可与之前持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