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品牌度量进入科技时代( 三 )


预算分配好后,就到了内容测试的环节了 。在多数营销人的心里,都潜藏着一个朴素但不简单的愿望,那就是“让广告在对的时间用对的形式出现在对的人面前”,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对的内容、形式和人?AB实验工具了解下 。
AB实验并非什么新鲜概念,在传统广告时代就已大行其道,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即在相同的营销环境里,通过隔离实验对象来评估营销效果优劣 。
打个比方,街角的奶茶店开业了,店主分别设计了A、B两版广告,两版广告对应店里的两款饮品,并在两个路口进行派发,然后基于顾客到店消费情况,来判断哪支广告引流效果更好?哪个产品应该视为主推品出现在店铺的灯箱上?
不难看出,AB广告实验的结论是否接近“真实”,需同时满足三个要素:一,参与实验的样本量足够大;二,人群相似度足够高;三,实验组与组之间完全隔离 。

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品牌度量进入科技时代

文章插图
以上要求,对于有着海量丰富数据的巨量引擎平台,显然不是难题,在此基础上,巨量引擎的AB实验工具还支持3天为单位出具实验结果,并允许广告主自行设置变量,来找到“人与内容““内容与出价”“内容与转化”间的最优的组合方式 。
如果说,投前的“预算分配”和“AB实验”,分别是从战略和战术上,前置性地优化了营销活动效果,那么,“增效优化”工具则是在投放中期为效果增益 。
可能你会在此疑惑,竞价广告本身标榜的不就是精准投放吗,还有必要再去做“增效优化”吗?答案是肯定的 。
众所周知,当我们在做竞价投放时,机器智能会倾向于将广告推送给“易被广告转化”的人群,但这些人群中,往往存在两类,一类是“不看广告也能自然转化的人群”,另一类是 “看广告才转化的人”,而“增效优化”会把更多的投放预算花在后者身上,以此来抓取到更多增量转化人群,通过破圈来实现ROI和GMV的提升 。
很显然,相比于常规的竞价投放,辅以增效优化的竞价投放,能在相同的预算规模下,带来更高的ROI和更多的跑量 。某头部女装品牌直播间就成为了增效优化工具的受益者,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增效优化后的直播间,整体ROI提升了8.34%,全局GMV则提升了1个百分点 。
当投前、投中的优化工作都做好了,投后的难题便接踵而至,常见为二:一结案难,二效果验证难 。
结案的难题,通常在 “效果”和“效率”两端 。于效果端,我们常见的结案,多是对于播放、点赞、评论数据的简单罗列,并不能从浅到深地查看跨媒体资源参与下的营销价值全貌;而于效率上,结案也多发生在营销完成后的一周以后,并不能及时辅导后续投放优化 。巨量引擎推出的“投后结案”工具有效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
它不仅支持广告主自主勾选广告资源,并以2小时为单位出具结案报告,也能够从浅到深,围绕着“触达-吸引-问询-转化”的营销漏斗,来细致拆解投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自身和TOP商家间的差距,逐一优化 。
以某食品饮料商家的案例为例,在结案复盘中发现:Z世代是该品牌在抖音的核心人群,这些人群对于科技、游戏、二次元内容兴趣度高过美食内容,且比起单纯投放达人,辅以2次以内竞价广告投放的组合投放模式,会带来更高的点击和转化 。这些宝贵的结论也成为了品牌后续投放的重要依据 。
到了这个时候,你或许以为,一次营销投放的全过程已经结束了,其实并不然,为了帮助广告主找到“营销与增长”间的确定性关系,巨量引擎还在“增效度量”的基础上推出了BLS(品牌增效度量)和CLS(转化增效度量)两大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