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品牌度量进入科技时代

某知名汽车品牌的品牌部最近犯了难 。
他们想要在抖音上做投放,但手头却有A、B两套素材,A素材是长视频,B素材是短视频,依据过往在其他平台的投放数据,A素材无论是点击率还是互动率都要略胜一筹 。但到了抖音,他们并不希望基于这种经验而草率做出决定,于是把难题抛给了巨量引擎营销科学团队 。
实际上,像这样的难题,每天都会出现在营销科学团队的眼前,常见的还包括:
?品牌投放,到底要不要背负GMV或ROI增长的任务?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品牌价值该如何度量?短期和长期又应关注哪些指标?
?如何科学分配预算,才能实现营销效果最大化?
?除了投后评估,在投前、投中还有没有什么工具,能够协同甚至前置优化投放效果?
这些问题提出的背后,本质反映的是触点分散、流量成本高企的营销环境里,营销人的不安和深层渴望 。他们不再满足于看到一次传播事件所产生的“粗颗粒”效果,而是希望从长线视角衡量品牌价值,并能用定量而非定性的手法去证实“营销与增长”之间确有因果关系 。
解决这个难题并不容易,需同时满足两大条件:一,建立有认知统一的“品牌力”模型,且模型里每一个“零部件”都可做数据化的拆解、量化;二,配备有相应的工具、产品,能及时发现模型里的问题并第一时间里优化解决,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加速品牌资产沉淀 。
过去的几年里,巨量引擎营销科学团队一直围绕着这个目标在探索前进,随着巨量云图 “SCI品牌力模型2.0”的发布和与之配套的6大工具产品的齐亮相,他们也向行业交付了第一份具有高应用度的答卷 。
SCI品牌力模型是巨量引擎营销科学推出的品牌健康度追踪模型,它是从品牌规模(Scale),品牌效率(Conversion)和品牌形象(Image)三个维度,来持续评估和追踪品牌的健康度,而配套推出的预算分配、AB实验、增效优化等工具,则致力于帮助品牌在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实现“品牌塑造+心智影响+效果转化”三位一体的规模化增长 。

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品牌度量进入科技时代

文章插图
*SCI品牌力模型聚焦企业的长效经营诉求,从品牌规模(也就是种草规模)、品牌效率(含人群流量效率和内容转化效率两部分)和品牌形象三个维度,帮助企业量化品牌价值,实现增长复利
度量技术的百年跃迁:
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
现代广告发展的百年历史里,一直有一把 “达摩克利斯剑”横亘在广告主和数字媒体、营销平台间,它让广告主在是否加大营销投放预算时左右摇摆,也让数字媒体、营销平台等在说服和论证营销效果的路上变得艰难 。
它,就是广告效果如何科学度量的难题 。也因此,成为了营销人百年里都在试图终结的难题 。
最早的广告效果度量来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 。为了清晰地判断哪一支广告的转化效果更好,美国人霍普金斯开创性地发明了一种广告,即在报纸同一版面、同一位置,刊登A、B两条广告语,然后基于广告下方不同试用装申领情况,来判断用户的喜爱程度 。这可看作为AB广告实验的雏形 。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问卷调研成为了传统广告时代,营销人进行广告效果度量最为核心的手段 。但调研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也受到多个变量的影响,比如:抽样方式、圈选的样本量、问卷本身的设计等,此外,调研往往发生在投放结束后,无法对投放起到实时优化指导,也无法剔除其他因素(如组合营销活动、区域促销政策等)对于投放所产生的影响 。
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广告的诞生,才让度量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