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品牌度量进入科技时代( 四 )


有关于“增效度量”,卡思曾在前序的文章里系统地阐述过(点击可打开) 。简单地说,增效度量就是通过科学的A/B分流能力,去除掉“不受广告影响也依然能转化”的人群,从而精准地还原一次广告所带来的真实效果 。
而BLS和CLS两大工具的不同之处在于度量结果的论证手法和面向的核心客群上,前者需要辅以问卷调查来获知用户看到广告后的认知转变,偏向于服务品牌客户;而后者则依赖于客户回传的最终转化数据(如下载、支付等),多面向于效果客户 。
而文首提到的汽车品牌,则在“AB实验+BLS”两大工具的支持下,解决了心中疑云 。
实现方法如下:设置A、B两个对照组,A广告组只能看到短视频广告,而B广告组只能看到长视频广告,并在投放结束后辅以问卷调研,调研结果发现:不同长短的素材带来的点击率差异不大,但短视频广告触达过的人群,无论是对品牌的喜爱度、推荐度,还是购买意愿上优于长视频,也因此成为了品牌后期投放的核心内容形态 。

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品牌度量进入科技时代

文章插图
由上不难看出,SCI品牌力模型与6大工具产品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助力的关系 。
【从“营销度量”到“增长度量”:品牌度量进入科技时代】在SCI品牌力模型2.0和6大营销工具的支持下,品牌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能从纷繁复杂地消费触点里,找到最能够帮助品牌实现增长的人群、媒介、创意、渠道,做好营销的精细化管理及费效管控,带领品牌走出暗坑密布的营销丛林,从主打“营销度量”的流量型增长阶段,进入到聚焦“增长度量”的品牌型增长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