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这些行为根本与自信无关,家长全被蒙在鼓里了!

文丨予源
场景一:家里来客人 , 孩子不打招呼 , 直接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了门 , 留下独自尴尬的家长 。
场景二:教室里 , 孩子大多数时候独来独往 , 呆在自己的位置做自己的事情 , 很少和同学互动玩耍 。
场景三:家庭聚会 , 让孩子展示最新学会的技能 , 无论怎么说 , 孩子就是排斥拒绝 , 家长既尴尬又生气 。
这些全是很多家长常常描述的自家孩子“不自信”问题 , 这是真的吗?
孩子的这些行为根本与自信无关,家长全被蒙在鼓里了!
文章图片
01
你的孩子真是不自信吗?
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不是自信?这可以上升到非常学术的专业问题 , 而并非是家长眼中的那些随处可见的事件 。
百度百科对“自信”的解释是:在心理学中 , 与其最接近的是班杜拉(A.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 , 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 。
孩子的这些行为根本与自信无关,家长全被蒙在鼓里了!】自信与否原本是描述人在社会适应中的一种自然心境 , 即人尝试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把握这个陌生世界时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 。
依据心理学的科学解释 , 自信实际上完全是一种自我的主观感受 , 而不是他人主观能够判断出来的 。
而我们案例中描述的家长眼中的“不自信” , 更多的是在社交场合的社交退缩行为 。
这种社交障碍 , 尤其在青少年中发生较多 , 甚至大部分人在青春期的时候 , 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交退缩 。 社交障碍的具体表现是:个体在他人面前感到不自在和受抑制、避免与他人接触的倾向 。
社交退缩行为在绝大多数儿童青少年身上发生是孩子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 , 尤其10岁以下的孩子 , 父母的应对方式对于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影响会产生深远影响 。
02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社交退缩?
场景一中的孩子 , 起初是被父亲教育家里来人要有礼貌、要叫人、要打招呼 , 孩子虽然每次积极答应 , 但是面对父亲的朋友大多数还是会回避 。
实际上 , 这种现象是孩子在面对不够熟悉的成年人时 , 出于生物的警觉本能 , 自我保护意识带来的行为回避 。 成年人在初到陌生环境也会有发生警觉本能 , 产生非常明显的退缩心理 , 甚至退缩行为 。
家长需要理解孩子 , 可以在朋友来家里之前向孩子介绍一下自己的朋友叫什么名字 , 是自己的什么朋友 , 来家里是做什么的 。 帮助孩子消除陌生感 , 让孩子打个招呼其实没那么难 。
场景二中的孩子 , 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时常被老师反馈的一类 。 会给孩子贴上孤僻、不合群等标签 。 这类孩子大多数先天的性格就是偏敏感内向的 。
虽然先天敏感内向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成为不自信的性格 , 但是家长是否要进行强行干预 , 还是要取决于孩子的舒适程度 。
在一项对小学三年级孩子的随机采访中 , 大多数老师反应这种孩子其实很常见 , 而且他们并没有明显的适应障碍 , 只是性格比较沉静而已 , 而且这种孩子的注意力能力相对更稳定 。
他们只要有自己稳定的社交小群体 , 孩子自己没有感受到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 , 家长和老师不必要过度干涉 。 很多的创意小发明家是这类沉静而专注的孩子 。
场景三的孩子就更与自信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 他们大多数是对父母这种展示行为本身的不认可 , 甚至是反对 。
近几年 , 这种家庭聚会场景下让孩子展示才艺的行为 , 越来越遭受到各年龄段孩子的吐槽和声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