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妈小楠|别给娃贴上“多动症”标签,培养专注力从“温柔地回视宝宝”开始!( 二 )


  • ADHD(多动和冲动障碍)的判定
并非宝宝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喜欢东摸摸、西看看 , 很难老老实实坐几分钟 , 就是多动障碍 。 婴幼儿时期
如果宝宝在婴幼儿期(排除其他生理发育障碍的前提下)出现以下情况 , 并且持续时间较长 , 需要引起宝爸妈的注意:
吃奶时不太会吸吮 , 或吃奶过程中哭闹 , 需要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喂奶;睡眠时间非常短 , 即使入睡亦常醒来;常常哭闹或感到烦躁 , 有坐立不安的感觉;常常过度地吸吮手指或撞头、往前后方向摇摆身体;宝宝会爬行时 , 不断地四处乱爬;日常生活如睡眠和吃奶 , 非常不规律;大小便训练非常困难 。
3~5岁学龄前(3~5岁)的宝宝 , 情况更为复杂 ,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日常活动非常频繁 , 动来动去、注意力不足和冲动行为很常见 , 分辨宝宝是否有ADHD 非常不容易 。
5~6岁一般来说 , 从5岁开始 , 被认为患有 ADHD 的儿童大部分都会有如下表现(以下条目至少包含6项 , 并且持续至少6个月):
经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动;像是被什么东西驱使着一样 , 经常“忙个不停”;无法完成有结构性或有订定目标的活动 , 如涂颜色、画图、游戏等;在不适合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经常无法安静地玩耍;经常讲话过多;总不能有序地排队和等待;经常打断或侵扰他人 , 比如打断别人说话或游戏 , 未经允许使用他人的东西;跑步等大肌肉运动技术发育正常 , 但语言能力、画图、使用剪刀等要求协调性的活动发育较落后;想也不想就做危险的事情 。
上述条目虽然跟 ADHD 相关 , 但是并非出现这些问题的孩子就一定患了ADHD 。 这些现象可能由情绪障碍或药物等因素所引起 , 因此父母虽需留意 , 但不要对号入座 , 如有担忧最好去专科医院请医生进行评估 。
另外 , 如果宝宝持续专注于某个单调、重复的事情 , 以至于完全失去了对人际交流和外界环境的兴趣 , 也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 。
如何培养宝宝的专注力?

  • 温柔、积极地响应宝宝的注视

对婴儿来说 , 宝宝在出生以后 , 最感兴趣的是妈妈的脸 。
如果宝宝注视妈妈——在一开始常常是妈妈哺乳的时候 , 妈妈能够响应宝宝的注视 , 温柔地回应宝宝 , 不但能让宝宝心情平静愉悦 , 也能让宝宝在运用专注力上得到满足 。 这种平静愉悦的心情和满足感 , 有益于宝宝专注力的发展 。
想象一下 , 在你烦躁、焦虑、抑郁和沮丧的时候 , 让你专注于一件困难的事情是多么大的挑战!宝宝也一样 。
  • 培养共同注意能力
从10个月开始 , 共同注意的能力开始发展 , 它对宝宝专注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 在这期间 , 婴幼儿会跟随成年人的目光注视或指向相同的方向 , 父母需要做的是 , 尽量每次不要给宝宝提供太多的刺激物 , 自己每次注视的东西停留时间长一些 , 可以多和宝宝介绍 。
比如 , 这个季节带宝宝去公园 , 父母指着鲜花对宝宝说:“宝宝看 , 这是桃花 。 ”接着 , 可以给宝宝介绍鲜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数量 , 等等 。 但要避免刚指给宝宝看了桃花 , 转眼就指着另外的东西说:“宝宝快看这边!”尽量让每次共同注意的时间延长 , 转换平缓而不突然 。
  • 爱护宝宝的自发注意
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宝宝 , 在宝宝进行自发的游戏或者活动时 , 大人最需要做的是默契的关注与陪伴 。 在这个时候 , 父母需要跟随宝宝的注意力方向 , 配合宝宝的需要 , 解答宝宝的疑问或提供帮助 , 而不是不断地打断宝宝、喊宝宝的名字、问宝宝在干吗、让宝宝看你或者看这看那的 。 简而言之 , 就是以宝宝为中心 , 不用家长的意志干扰宝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