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内向、腼腆,谁的错?遗传学来告诉你真实原因( 二 )


和老师聊过宝宝属于蓝色性格 , 这或许也是她性格里的很难改变的因素之一 。 所谓“江山易改 , 本性难移” , 可对于她的内向性格 , 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希望她能在新环境和陌生人面前变得活泼开朗一些 。 就像她正在学的在线编程课 , 创作中的她总是天马行空、创意无限 , 但每次上思维逻辑课时 , 即便面对她非常熟悉和喜欢的老师 , 在一众陌生同学面前 , 让她分享她的创作故事 , 她就开始沉默不语 。 一个人知道得再多 , 但不善表达 , 别人也不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吧 。
固然 , 每个人的性格与气质从出生起就不尽相同 , 但是否也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有所改观呢?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带着疑问 , 我又开始行走于图书馆 , 查各种遗传学、心理学资料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终于被我查到了 。
?遗传力估计值
要得到遗传力估计值 , 一般采用血亲研究 , 即把不同血亲水平的家庭成员的特征进行比较 。 把拥有相同基因的同卵双生子与有一半相同基因的异卵双生子作比较 。 通过对13000多对双生子的研究表明 , 遗传起着中度作用 。
案例:祖籍墨西哥的一对同卵双生子阿德利亚娜和塔玛拉出生后不久就被纽约的两个家庭收养 。 直到他们两人的一个共同的朋友察觉两人很相像 , 她们才知道对方的存在 。 两人在20岁重逢时发现了很多相同之处:喜欢同样款式的衣服 , 都是班里的中等生 , 都喜欢熬夜 , 都热爱跳舞 。 对于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表明 , 遗传对许多人格特质都起作用 。 不过 , 并非所有分开抚养的双生子都跟这对一样相似 。
?被动相关性
在幼儿时期 , 遗传—环境的两种相关性比较常见 。 孩子小的时候是父母替孩子营造环境 , 而这种环境是受父母自身遗传特质影响的 。 比如:身为优秀运动员的父母喜欢户外活动 , 他们带着孩子去游泳 , 练体操 。 孩子在身处“运动员的环境”的同时 , 他们也许还继承了父母的运动天赋 。 这样一来 , 在遗传和环境的双重作用下 , 他们可能也会成为优秀运动员 。
就如曾看到过的《爸爸 , 去哪儿》中体操王子李小鹏 , 在节目中带着女儿奥利去到体操馆 , 小小年纪的她展示了体操“功底” ,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解释了遗传和被动遗传 。
?主动相关性
当孩子到一定年龄 , 主动的遗传—环境相关性占据上风 。 当孩子把生活经验扩展到家门之外、有了更多地选择自由的时候 , 他们会主动寻找适于展现自己遗传潜力的环境 。 身体协调、体格健壮的儿童把时间消磨在运动场上;有音乐天赋的儿童会参加学校的管弦乐团;睿智和求知欲强的孩子则喜欢将自己浸泡在书海里 。
这种主动选择适合于自己遗传特质的环境倾向 , 称为小环境选择 。 婴幼儿没有能力做小环境选择 , 因为成人替他们选择了环境 。 而成长儿童 , 青少年和成人才能越来越多地掌控他们的环境 。
?害羞和社交性的相关生理因素
在对几百名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中 , 凯根(Kagan.1998)发现 , 大约20%的婴儿因为新异刺激而烦躁 , 40%的婴儿在面临新情境时 , 自在甚至高兴 。 大约20%~30%的婴儿长到后仍然保持着他们的风格 。
对于害羞、抑制的儿童来说 , 新异刺激很容易激活杏仁核及其与大脑皮层的联结和交感神经系统 , 使个体在面临威胁时生理上做好行动准备 。 对于善交际、非抑制的儿童来说 , 相同水平的刺激导致了较低水平的神经兴奋 。 核磁共振成像研究显示 , 给成人看一组陌生面孔时 , 那些在两岁时曾被划分为抑制儿童的成人比被划分为非抑制儿童的成人 , 其杏仁核活动水平更高 。 这两种情绪风格也可以通过那些由杏仁核中介的生理反应加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