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和孩子共情了,他还这样。别被虚假共情欺骗,可以这样做

01走脑不走心的假共情
在育儿这条道上 , 大家都听说过一个词“共情” 。 各类育儿专家、各种育儿书籍对共情也都极为提倡 。 可以算得上是家庭教育的“高频词” 。
这时候因为通过共情可以找到孩子情绪问题的突破口 , 来达到疏导孩子负面情绪的目的 。
听起来是不错 , 很多家长也试着这样做了 , 满心满眼地认为:“我与孩子共情了 , 一会他的脾气就该收敛了” 。
为什么和孩子共情了,他还这样。别被虚假共情欺骗,可以这样做
文章图片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为什么和孩子共情了,他还这样。别被虚假共情欺骗,可以这样做】父母对着发脾气的孩子说道 , 我能感觉到你现在很生气 。 可结果是 , 孩子对这句话充耳不闻 , 甚至还出现反抗的情绪 。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 , 家长开始怀疑共情的正确性 。 我明明跟他共情了呀 , 孩子为什么还是发脾气?
实际上 , 这真不是共情的错 , 可能只是披着共情的“外衣”在敷衍孩子 。 如果用错了 , 那就说明你还不懂共情 。
02关于共情
共情也可称为同理心亦或是换位思考 ,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创 。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 , 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 想要做到位 , 需要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能深入儿童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
家长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 并对自己孩子的经历和人格有一定的把握 , 能判断问题真正出自哪里?
父母运用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 , 以影响孩子 , 并引导孩子取得反馈 。
共情不是敷衍、不是说教、不是摆事实讲道理、不是想要快点搞定孩子的问题 。
为什么和孩子共情了,他还这样。别被虚假共情欺骗,可以这样做
文章图片
所以真正的共情一定是能进行换位思考 , 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想法 , 接纳孩子的感受 , 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 , 积极回应孩子的问题 。
然后 , 等孩子情绪平复了 , 再和孩子一起回顾、想办法 , 引导孩子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
03共情打开的正确方式
心理学家莎拉.霍奇曾把“共情”比着登山 。 共情和登山都是很艰难、很需要努力的任务 。
想要与孩子共情成功 , 的确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努力和坚持 。
第一、共情的关键是换位思考、核心是保持理性 。
“我理解你”、“妈妈知道了”、“妈妈理解你的感受和想法” 。 这只是漫长艰辛过程的第一步 , 可能你的孩子依旧在那发脾气 , 嚎啕大哭 。
这些听起来万无一失的话为什么对孩子不起作用?你是在试图解决问题 , 但想想你说这话时的表情、心理、动作 。
或者你还会这样说的:“我知道弄坏你的东西 , 你很难过 , 不哭了 , 我们一会再买一个 。 ”
背后的潜台词可能却是:别哭了 , 有什么 , 有什么好哭的 , 他怎么老是这样的 。 显然 , 你理解的共情只是一个拿来即用、用了即灵的工具 。
为什么和孩子共情了,他还这样。别被虚假共情欺骗,可以这样做
文章图片
这里只说了看似共情的话 , 却把它当做一种工具和敷衍的手段 。 或许听到孩子哭了 , 心理的烦躁更甚 , 并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 由着自己带着情绪去处理孩子的问题 。
应该说:共情要对自己有些“无情” 。 要引起孩子的共鸣 , 需要想孩子所想 , 思孩子所思 。 哪怕心中有一万个想法 , 都要先放下 , 听听孩子的“心声” 。
你对孩子的这份接纳真的是非常重要 。 当孩子在负面情绪中经历着这份不如意时 , 他会慢慢认知到原来外在世界是这样的 , 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