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也有价值观

《外面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刷屏后的余热还在,饿了么、美团在近期分别都做出了回应 。饿了么表示增加多等5分钟新功能,将用户选择权交还用户;美团方面则表示“没做好就是没做好,没有借口”,将会给骑手留出8分钟弹性时间,增强配送安全技术团队,重点研究技术和算法如何保障安全 。
网络上为“外卖骑手之困,谁来负责”争得面红耳赤之时,很多外卖骑手却对Tech星球表示没听说此事,自己依然经历着爬天桥、抢红灯的一天,超时的罚款依然存在 。听说送餐时限会被延长,更多骑手的反应是,可以多接两单了 。
外卖骑手的困境让人不禁叩问:数字经济时代里,算法霸权是否已经凌驾在大众之上?我们真的是这个智能时代的数字难民吗?
曾经,张一鸣的一句“算法没有价值观”把今日头条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人们第一次反思算法弊端,但也有很多人调侃着诸多平台当时尚不成熟的算法:
但渐渐地,人工智能已经不再弱智 。算法也越来越冷酷,在商用领域内不断开疆拓土 。姓名、电话、家庭住址、通讯录、物流信息、旅行轨迹、购物消费记录、社交关系链、实时定位等等,都是最底层的数据,每个人的消费习惯、喜好、浏览的优先顺序、甚至是刚想到的东西,这些“信息燃料”支持着算法系统每天的高速运转 。
算法能否理解外卖员的处境?
回想2013年,美团创始人王兴在邀请技术大牛夏华夏加入时,望着五道口下面熙熙攘攘的人流说:“其实很多做互联网创业的人,很少考虑怎么去帮助这些人,这些普罗大众,这么多的小商家 。其实,他们都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美团就要帮助他们,帮助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这也是属于我们的机会 。”
夏华夏正是被这番话感动,从而加入了美团任职首席科学家,开发出了美团引以为豪的“美团大脑” 。以美团外卖为例,平台日订单量超过4000万单,智能调度系统每小时路径计算可达数十亿次,每一个订单的背后都是大量的机器学习和运筹优化等问题,包括ETA预测,智能调度、地图优化、动态定价、情景感知、智能运营等等 。
巧合的是,在外卖员困境舆论被引燃前的9月4日,美团AI 平台总经理夏华夏还在“2020服贸会”上发表了“AI在未来生活服务领域的机会与挑战”主题演讲 。
在演讲中,夏华夏提到:人工智能发展更进一步的致力于与线下物理世界相关联,去解决实际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问题,帮助消费者和生活服务业商家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升级 。
无论是王兴当年邀请夏华夏的话语,还是夏华夏今天的演讲,看起来都没什么问题 。
实际上共同点是都忽略了一个点,那就是美团不仅是平台、商户和消费者构成的三方平台,还是包含快递员的四方平台 。
2020年上半年,美团骑手就业报告显示,美团共有近300万外卖骑手,假设每人每天平均工作10小时,美团大脑让每单消失两分钟,就意味着美团营收与利润至少提升17% 。
美团2017年营收339亿,2018年营收652亿,2019年营收975亿……算法加持下的配送系统,这把让美团纵横商界的手中刀,愈发锋利 。
可算法追求极致的逻辑一步步挤压外卖骑手的生存空间,一次次把外卖骑手置身于险境 。算法能根据均值算出各个环节需要的时间,却是否能准确感受到快递员所处的处境?
在最近美团技术团队公众号更新的一篇文章,提到美团配送核心的算法逻辑(如下图) 。A/BTest所追求的最大化结果面前,本质上就是消灭业务灰度的过程 。而算法统治的情况下,我们是否需要灰度?是否需要留给快递员更多冗余,实际上也是赋予算法价值观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