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内驱力强的孩子,都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作者|樊登读书·芊和
主播|樊登读书·若雨
解读预告
遇见·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
各位书友晚上好 , 欢迎来到由樊登读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比小说还好看的心理学经典——《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8版 。
自出版以来 , 这本书始终是一本标志性的心理学著作 。 作者津巴多教授 , 是全球知名的心理学大家 。
书中包含心智、学习、记忆、思维与智力、毕生发展等14个心理学主题内容 。
不仅能解答你对心理学的疑惑 , 还能带你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难题 。
生活中 , “赏罚分明”是很多家长推崇的教育方式 。
但其结果 , 却往往不如我们预想的那样行之有效 。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无奈:
我儿子天天玩游戏 , 我打也打过 , 骂也骂过 , 甚至摔了他的手机 , 他就是改不掉 。
我答应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就给他零花钱 , 起初还有点效果 , 为什么后来却没什么用了?
奖励和惩罚真的能有效塑造孩子的行为吗?
到底又是什么使你的奖励和惩罚失效?
如果你也有上面这些困惑 ,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这本书中几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 或许能让你豁然开朗 。
不当的惩罚方式 , 难以从根本上制止孩子的行为
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 。
广东江门 , 一位爸爸因为儿子偷钱 , 把孩子吊起来用竹条打屁股 。
那些内驱力强的孩子,都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文章图片
(图源@中国网资讯 , 侵删)
如此偏激的教育方式 , 很快就被警察强力制止 。
可新闻的评论区 , 却有一大群网友对这位爸爸的教育方式表示认同 。
那些内驱力强的孩子,都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文章图片
(图源@中国网资讯 , 侵删)
对于孩子来说 , 偷钱当然是错误且亟需纠正的行为 。
但是如此严厉甚至暴力的惩罚真的能达到效果吗?
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这个有意思的心理学实验 。
心理学家Aronson和Carlsmith在一项儿童游戏研究中 , 告诉参与实验的孩子不能玩其中的一个玩具 , 如果玩了就会受到轻或重的惩罚 。
很多人觉得 , 一定是惩罚越重 , 越能制止孩子去玩这个玩具 。
可实验的结果却是:受到较重惩罚的孩子并不会改变对玩具的喜爱程度 , 一旦再有机会 , 他还是会继续玩这个玩具 。
而受到较轻惩罚的孩子 , 反而不在对这个玩具感兴趣 。
为什么严厉的处罚反而会失效?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给出了答案 。
认知失调 , 简单来说 , 就是态度与行为不一致而引发的不适感 。
比如这个实验中 , 孩子喜欢玩具却被告知不能玩 , 不明原因的孩子就会产生行为与态度的认知失调 。
这时 , 严重的惩罚会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由——我已经付出代价了 , 就能心安理得的玩 。
以色列一家幼儿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
为了防止家长接孩子迟到 , 幼儿园制定了一套罚款机制 , 迟到时间越长罚款越多 。
结果 , 迟到的家长不减反增 。
因为家长们觉得 , 我交了罚款就相当于花钱给孩子报了个延时班 , 本来不好意思耽误老师下班的家长却因为罚款 , 把迟到变成了理所当然 。
对孩子的惩罚也是同样的道理 。
在孩子犯错误时 , 家长过度的惩罚反而会让孩子自责的心理减弱 。
比如这段开头提到的男孩偷钱的案例里 , 如果孩子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偷钱”这个行为的厌恶 , 那他一找到机会还会继续犯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