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人格培养的特点


学龄前儿童人格培养的特点

文章插图
他们去学校上课、学习读书写字、发展业余爱好、结交朋友,十分忙碌,他们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 。如果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反之,则会感到自卑,会觉得自己无用,常常会失败 。
(1)情感发展
孩子对感情的理解在增进 。他们认识到感情不是对某个事件的自然反应,而是取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对事件的解释 。比如,6~7岁的孩子对成功总是感到开心,不管成功的取得是因为侥幸还是靠自身努力 。
但9~10岁的孩子只会为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就而感到高兴 。
孩子还认识到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可以有相反的情感 。和某个人相处的记忆引发一系列对他的情感,和他现在的相处又引发另一些情感 。
直到10岁左右,孩子才真正认识到对一个人可以产生又爱又恨的感情 。
【学龄前儿童人格培养的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分辨感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真实情感的能力也提高了 。当别人说“我很高兴”,但实际上毫无兴奋的表情时,孩子知道他并不高兴 。
6岁时,孩子就能够用语言掩饰自己的情感 。这多半是家长教育的结果 。比如,孩子得到一个他并不喜欢的礼物时,却说“我很喜欢”,这样的时候,孩子的面部表情更能准确反应他们的感受 。
在什么情况下,孩子最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呢?只有当孩子独自一人时,或者相信他们的表现会得到理解和认同时,孩子才会流露真实的情感 。不幸的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总是越来越多地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积极反馈 。男孩尤其如此,因而大一些的男孩往往不爱表达自己的感情 。
(2)侵犯行为
总的来说,侵犯性行为在这一阶段数量比以往减少了,但形式却增多了 。幼儿阶段侵犯行为主要是作为孩子达到目的(如得到玩具)的手段,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有意伤害其他人 。孩子的打斗事件发生率降低了,但个人差异表现得更持久 。有些孩子总是喜欢攻击他人 。许多研究证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法与之相关 。家长的一些举动会助长孩子的侵犯行为,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恶作剧觉得好笑;因孩子攻击别人占了上风而得意;或者直接鼓励孩子用攻击行为对付别人 。
当家长不能用一贯的准则来鼓励或惩罚孩子的侵犯行为,孩子会认为侵犯行为是有效的,可取的 。实际上,攻击行为虽然有时能带来一时利益,却会造成一些更严重的问题,比如,同伴关系差,学习困难等 。有些问题会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 。比如,好斗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在工作、婚姻、教育孩子方面有困难,离婚率较高 。
(3)压力
虽然小学阶段应该是个无忧无虑的时期,但仍有10%—12%的孩子经常显得不快乐、沮丧、眼泪汪汪 。
5~11岁的孩子活跃、不知疲倦,同时也十分敏感和胆怯 。男孩容易有多动、任性的问题,女孩则容易出现感情上的自闭 。哪些事件特别会使孩子感到压力呢?失去父母、学习止步不前、在课堂上尿裤子、父母之间冲突、偷窃被抓、被怀疑撒谎、成绩差、被叫去见校长、动手术、在班上被嘲笑、转学、不被选中、比赛失败等,是孩子普遍认为最容易令他们难受的事情 。
那么,遇到问题后,孩子会向谁寻求情感支持、指导和陪伴呢?大部分孩子认为:母亲是一切帮助的来源,朋友是提供陪伴和感情支援的第二重要支柱,老师可以提供信息和指导,但不是陪伴 。父亲最能够提供知识和信息,但常常不能给予直接的帮助 。不管怎样,孩子得到的关心和支持越多,越能帮助他们抵御压力、渡过难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