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如何通过供给侧创新,普及有品质的幼儿体育教育?

编者按:本文系投稿 。 作者姚威为幼儿体育行业从业者 。 他分析了幼儿体育教育当前的两种模式 , 认为面临着严重的供给不足和供给质量不一的问题 。 他认为 , 可以联动校园的“教”和家庭运动游戏的“练”以解决师资瓶颈;通过构建测评-定制-共育的因材施教逻辑 , 解决教学效果无法保证与衡量的问题 。 最终构建家庭-园所-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 营造幼儿体育教育生态环境 。
来源|多知网
文|姚威
图片来源|Pexels
幼儿体育教育(体质教育、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 是国家政策的要求和趋势导向 , 幼儿教育指南和幼儿园相关管理规定也对开展幼儿体育教育作了明确要求(注:本文中“幼儿”仅指3-6岁学龄前儿童) 。 然而 , 目前幼儿体育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却面临着严重的供给不足和供给质量不一的问题 。
一些相关的行业政策指导:
上述政策和管理规定的出台 , 是基于开展幼儿体育教育所带来的意义与价值得到了政府、社会、相关行业和家庭的广泛认可 。 目前 ,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正面临严峻挑战 , 包括学生体检合格率下降、超重肥胖发生率增加及近视比例居高不下等 , 这些问题的根源之一是学龄前期的运动不足 。 因此 , 科学地指导学龄前幼儿进行运动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对于国家来讲 , 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总体目标 , 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未来 , 而幼儿阶段的体育教育是根基;对于各级政府教体主管部门而言 , 亟需掌握辖区幼儿体质健康数据和发展趋势 , 进而在幼儿阶段就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开展最主要的场所——幼儿园来讲 , 教育政策、指南与管理要求使得开展幼儿体育教育是园所的重点工作 , 同时其他校外幼儿体育培训机构则是其有效的补充 。
对于幼儿家长 , 幼儿的身体健康是相比于其他而言 , 家长最关心的事情 。 另外 , 教育观念的转变让家长开始将更多的精力由智育教育转向生命教育、健康教育、体质教育 。
对于直接受益的幼儿 , 运动有利于其生长发育与健康 , 增强其环境适应力 , 促进其认知、情感和社会心理发展 , 使其养成基本动作技能和终身锻炼的习惯 。
01
当前幼儿体育教育的两种模式分析
目前幼儿体育教育的主要开展形式主要有两种:
1.各区域内的小型体培机构派体育培训师入园授课 。
这种方式下 , 一个培训师在一个学期几乎满排的情况下能服务 3-4 所幼儿园 , 另外现在很多派师体培机构为了提高培训效果 , 会进行双派师教学 。 人效模型不高 , 从体培机构自身来讲 , 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扩大师资队伍 , 造成由于师资有限、供给不足 , 从而不能普及的问题 。
【供给|如何通过供给侧创新,普及有品质的幼儿体育教育?】2.各区域内 , 在一些商圈和小区周边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小型运动馆进行场馆招生授课 。
同上面派师机构的问题一样 , 师资有限;不仅如此 , 还会受到场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 造成供给十分有限 。 另外 , 这种方式由于主打一对一和小班课的培训方式 , 价格昂贵 , 很大程度也抑制了需求侧家庭的选择 。
再来对比来看一组数据 。 2020年年中 , 教育部统计数据全国在册的幼儿园有近 29 万所 , 且幼儿园数量年增长率在5%左右;国家统计局数据指出 , 2020 年我国 3-6 岁幼儿数量有近5000 万;可以想象出上述主要方式下的供给缺口之大 。
以上两种开展形式大家应该都注意到了区域“小”机构这个特点 , 这种业态造成了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没有课程体系搭建能力和课程研发能力 , 师资水准也无法保障 。 如果目标是普及有品质的幼儿体育教育 , 那么这两种方式因为受师资、空间、时间、价格所限制从根本上就无法达成普及 , 非体系化的课程和非标准化且不能衡量的教学也不能保证教学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