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大王刘鸿生( 二 )


作为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 , 他决心为国为民做点事——创办中国的民族工业!而他所有的资金和经验 , 正好成了他创办民族企业的坚实基础 。
1919年 , 刘鸿生迈出了第一步——在苏州创办鸿生火柴公司 。
刘鸿生首先选择火柴工业 , 是经过认真考虑的 。长期以来 , 中国人是用火石、火镰取火的 , 直到19世纪中期 , 才开始使用从欧洲传来的火柴 , 所以过去中国人把火柴叫做"洋火" 。
1879年 , 广东佛山县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巧明火柴厂 , 此后几十年中 , 中国人虽然办了不少火柴厂 , 但由于原料贵、税收重、技术落后 , 竞争不过进口火柴 , 大半都垮台了 。刘鸿生的岳父叶世恭 , 就在上海开着一家燮昌火柴厂 , 处境也很艰难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西方帝国主义忙于战争 , 输入中国的商品 , 包括火柴数量都大为减少;加上五四运动爆发 , 中国人民奋起抵制日本货 , 提倡国货 , 全国各地又兴起了办火柴厂的热潮 , 在短短几年中 , 全国的火柴厂就增加到100多家 。
刘鸿生也认为 , 投资办火柴厂 , 机器设备简单 , 大部分工序是手工劳动 , 所需资金少 , 风险也就比较小;同时 , 火柴又是人民生活必需品 , 价格又低 , 销路不成问题 , 经营得好 , 一定能获得高额利润 。
鸿生火柴公司实行的是股份制 , 刘鸿生任总经理 。因为上海已经有了5家火柴厂 , 所以他决定将鸿生火柴公司的厂址定在苏州 。
经过紧张的筹备 , 1920年11月卫日 , 鸿生火柴公司正式开工生产 。这标志着刘鸿生已经从一个洋买办转变为民族企业家 。当时全厂拥有各式设备40余台 , 职1700多名 , 每天能生产火柴40多箱 。然而 , 由于产品质量不过关 , 被用户称为"烂糊火柴" , 结果连年亏损 。同时 ,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 洋货卷土重来 , 剧烈的竞争再次使大批民族工业濒临破产 。
刘鸿生岳父经营的老牌的燮昌火柴厂也在1924年被迫停业 。尽管鸿生火柴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 , 但刘鸿生还是以一个企业家的魄力 , 毅然将燮昌火柴厂接收下来 。这不但使他减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 而且还大大扩充了自己的生产能力 。
工厂扩大了 , 可产品质量的提高仍然是一个难题 。刘鸿生深知 , 要扩大销售 , 扭亏为盈 , 不解决火柴生产上的关键——化学配方问题是不行的 。那些日子里 , 他常常一连几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 , 查阅有关火柴生产的各种资料 , 对于火柴生产全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 , 基本上都能把握住了;可就是这个化学配方问题 , 由于外国人封锁资料 , 他始终不得要领 。
刘鸿生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攻克这个难关 。这时 , 有人介绍他认识了沪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化学博士林天骥 。
两人一见如故 。刘鸿生对林天骥诉说了自己办火柴厂缺乏人才的难处 , 并当场决定聘用林教授为总工程师 , 聘金每月1000银元!林天骥一来为刘鸿生振兴民族实业的精神所感动 , 二来如此之高的聘金 , 在中国企业界中也是少有的 , 所以欣然答应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