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大王刘鸿生


火柴大王刘鸿生

文章插图
19世纪的上海 , 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 。到这"十里洋场"来闯天下的 , 不但有外国的冒险家 , 也有中国的冒险家 , 其中就有一位名叫刘维忠的浙江定海人 。他在上海宝善街开设了一家供人看戏饮茶的"丹桂茶园" 。凭着他在上海滩混的好人缘 , 把三教九流都应酬得满意了 , 所以生意还算兴隆 。他的儿子刘贤喜 , 经人介绍 , 在招商局的轮船上做总账房 , 除了每月优厚的薪水 , 还经常利用轮船往来的便利条件夹带私货贩卖 , 从中牟利 。
因此 , 刘家十来口人在上海的生活 , 远远超过温饱有余了 。
1888年 , 按当时的说法 , 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吉年 。就在这一年 , 刘贤喜的儿子出世了 。祖父刘维忠喜出望外 , 认为这个生在大吉之年的孙子 , 将来一定能够大展鸿图 , 前途无量 , 所以给孙子起名"鸿生" 。小鸿生长得浓眉大眼高鼻梁 , 刚开始念书 , 就显出过人的聪明 , 功课总是全优 , 深受父母宠爱 。不幸的是 , 小鸿生7岁那年 , 父亲突然病逝 。
尽管哥哥继任了轮船账房的职务 , 收入却大大减少了;同时 , 由于祖父年迈 , 茶园的生意也一天不如一天 。全家十几口人生活顿时紧张起来 , 不得不靠上当铺当东西来补贴家庭日用 。小小的刘鸿生 , 每当看到母亲的一脸愁容 , 心头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 体会到了艰难的滋味 。
虽然家中交学费已经十分困难 , 母亲仍然不愿意让聪明好学的儿子失学 。她想方设法 , 让刘鸿生继续读书 。刘鸿生13岁进圣约翰中学 , 4年以后又进入圣约翰大学深造 。他发愤苦读 , 各门功课一直名列前茅 , 不但可以免交昂贵的学费 , 而且每月能领到奖学金 。
可是 ,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 使刘鸿生不得不提前结束他的求学生涯 。
大学二年级时 , 美国校长决定送他到美国去学习神学 , 学成回校担任牧师兼教英文 。这样的机会 , 对于某些人来说 , 可能是求之不得的 , 然而刘鸿生却有自己的主见 , 他不愿学神学 , 当牧师 。培养他上学的母亲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牧师 。刘鸿生拒绝了校长的安排 , 结果竟被开除学籍 。
18岁的刘鸿生 , 被迫走上了谋生的道路 。
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 , 他当过教员 , 当过翻译 , 虽然能维持生活 , 但他总觉得这些职业不符合自己的志向 。
1909年 , 刘鸿生经友人介绍 , 进入英商开平矿务公司上海办事处当"跑楼" , 也就是跑茶楼推销煤炭的推销员 , 因为当时上海的煤炭交易都是在茶楼里进行的 。他腿快嘴勤 , 态度和蔼 , 不欺不骗 , 及时供货 , 很受用户欢迎 , 使开平煤炭在上海能够畅销 。不久 , 他就被委任为开平公司驻沪售品处的一号买办 。公司还与刘鸿生签订了为期30年的经销合同 , 规定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到南京浦口的广大区域 , 为刘鸿生的独家经销范围 。
后来 , 又把运输煤炭的任务也交给刘鸿生 , 刘鸿生获得的利润也就更大了 。短短几年时间 , 刘鸿生成了友洋财的"煤炭大工" , 不但积累了100多万两银子的资产 , 而且积累了开拓市场的实际经验 。但是他也深切地感到 , 中国人总是被外国人看不起 , 总是要受外国人的气 , 而这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工业 , 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