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大王刘鸿生( 三 )


林天骥到厂后 , 在刘鸿生的支持下 , 和技术人员一起 , 经过半年多的试验研究 , 采用高强度的胶粘剂 , 解决了火柴头受潮脱落的难题;并购置磨磷机 , 提高了赤磷面的质量 。改进后的鸿生火柴 , 头大 , 发火快 , 火苗白 , 磷面经久耐用 。此后 , 他们又对生产技术进行了大大小小的多次改进 , 火柴质量一再提高 , 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鸿生成为众口一词的名牌产品 , 不但在国内成了抢手货 , 而且远销越南等地 , 一度还打入了南洋市场 。
工厂的利润也逐年上升 。
中国火柴工业的发展 , 打破了外国资本家霸占中国火柴市场的美梦 。外国资本家是决不甘心的 。当时垄断世界火柴市场的 , 是欧洲的瑞典 。
1924年后 , 中国的进口火柴绝大部分是瑞典的凤凰牌火柴 。瑞典火柴商依仗自己的产品成本低 , 从1927年开始 , 不惜降价倾销 , 企图挤垮中国的民族工业 。而国民政府和各地军阀不但不维护民族工业 , 反而对中国各火柴厂进口的化学原料层层设卡 , 加重税收 , 使得不少火柴厂难以维持 , 相继倒闭 。
鸿生火柴公司也面临着重大的危机 。
刘鸿生决心与外国火柴斗到底 。
1928年 , 他与荧昌火柴厂老板朱子谦联合发起成立了江苏省火柴同业联合会 , 选举全国闻名的"实业巨子"张謇担任会长 。
一年后 , 在刘鸿生等人的组织下 , 全国52家火柴厂的代表聚集上海 , 决定成立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 , 共同抵制瑞典火柴 , 并公推刘鸿生为常务主席 , 率领请愿团向南京国民政府作一次大规模的请愿 , 要求政府采取保护民族工业的措施 。可惜 , 由于当局的不支持和瑞典火柴商的破坏 , 这些行动都没有取得成功 。
经过反复思考 , 刘鸿生认识到 , 指望别人都是靠不住的 , 最好的办法是实行自救——也就是将同行业的各个公司合并起来 , 以减少中国人之间的相互竞争 , 共同抵御瑞典火柴的侵入 。
第一步可先把长江流域的所有火柴厂合并 , 然后再向全国扩展 。他首先选择的是荧昌和中华两家 。这两家火柴厂加上鸿生公司 , 在江苏呈三足鼎立之势 , 如能实现3厂合并 , 就足以控制整个江苏的火柴工业 。
正为亏损严重而发愁的荧昌、中华二厂 , 积极响应了"鸿生"的号召 , 3家代表很快坐在一起商讨合作事宜 。
1930年7月 , 3家正式合并 , 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 , 刘鸿生被推选为总经理 。由于增强了相互间的分工协作和经验交流 , 公司各厂的生产面貌都大为改观 , 当年产量和销售量都达到了全国火柴产销量的22% , 成为中国最大的火柴公司 。
刘鸿生登上了"火柴大王"的宝座 。
紧接着 , 刘鸿生又马不停蹄 , 先后合并或购买了九江、汉口、芜湖等地的火柴厂 , 资本日益雄厚 , 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 在同行业中的威信步步提高 。上海各大银行因为大中华火柴公司的地位 , 也纷纷主动向它提供贷款 。
【火柴大王刘鸿生】刘鸿生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 。他喜欢一句外国谚语:"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所以在发展火柴工业的同时 , 他还先后创办了水泥公司、码头公司、华东煤炭公司、章华毛纺织公司等 , 并投资银行、保险业务 , 成为集轻工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于一体的实业巨子 。也就在1930年 , 刘鸿生在上海四川路建造了一幢8层的企业大楼 , 将公馆也迁到8层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