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在幼儿教育中的神奇作用( 五 )




------------------------------------------------------------------------------------


父母应根据孩子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父母意识——一个亲子关系的新话题




有关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先前的研究者大多关注父母的育儿态度与教养方式对个性形成的影响,认为儿童的个性与父母的育儿态度及教养方式关系密切 。普遍为人们所认同的结果有:既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的权威型父母,有助于孩子形成自信、知足、独立、爱探索、自我控制、自我肯定、喜欢交往的性格特点;滥用家长职权的专制型父母易导致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且在能力、自信和自我控制力方面表现一般;对孩子没有明确要求、奖罚不明的放任型父母,其孩子是最不成熟的,他们有高度的依赖性,自我控制力差,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的事会退缩等等 。
近些年来,有关研究已开始关注父性意识与母性意识对儿童的影响 。例如,日本学者发现,母亲与乳儿的频繁接触可唤起母亲积极的母性意识,也就是说,母性意识可以从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得到增强,并使亲子关系的效果更为理想 。美国心理学家有关独生子女研究的结果表明,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相比,独生子女的父母普遍有这样一种心态,即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持有较高的焦虑和过分的关注,并且在育儿行为上表现出对孩子的需求与行为做出快速的应答,对孩子的成长期望值甚高 。
这种独特的父母意识表现极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较强的依赖性,当然与此同时也促使孩子逐渐养成较高的渴望成功的成就动机 。
一项中日合作的研究发现,中国母亲有较强的母——子一体化意识,她们视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希望孩子能圆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之梦,与此同时,她们又觉得有了孩子以后对自己的发展与成熟有些不利和影响 。相对而言,日本母亲的母——子一体化意识不如中国母亲高,即使孩子尚处在幼儿阶段,她们也较多地倾向于把自身与孩子看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并不因关注孩子的成长而忽略与自身的体验、评价及发展等有关的母性意识维度 。
两相比较,我们认为日本母亲的母性意识更为乐观与积极,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个体发展与亲子关系的要求 。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与作用问题,相应的研究甚为缺少;在我国,父亲较少参与养儿育儿,对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更是缺乏应有的认识 。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良好的父性意识与父性行为在整个亲子关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
笔者综合国内外不少学者的看法,将父母意识暂时定义为:父亲、母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信性与责任感;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及情感体验等 。
父母意识不仅与父母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而且往往体现了父母的价值趋向,进而影响他们的教养模式以及对孩子的态度 。父母意识概念的提出,超越了以往儿童发展研究中只关注诸如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外显因素影响的局限,转而开始探究父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影响 。从某种方面来说,父母意识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或许比较间接,但其作用却有可能是根源性的 。
——摘编自《父母必读》1998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