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在幼儿教育中的神奇作用



先给你讲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一尊少女像产生了爱恋之情 。他那热烈真挚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佛洛狄忒,阿佛洛狄忒便给雕像以生命 。象牙少女变成了真人,两人终于结为夫妇 。故事说明的是期望的作用 。期望果然有这么大作用,可以达到心想事成的奇效吗?人们总想验证一下 。
1968年,瑞典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柏生在美国一所小学调查后说:他们通过智力测验,找出了一些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并指出这些学生智商很高,发展前途大 。
8个月后,这些实验对象的成绩果然大大超过了其他学生 。罗森塔尔随即宣布,他们当时并没有进行真实的智力测验,而是随机到各班抽取了少数学生 。他们的实验证明:期望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
期望就是希望,它可以给孩子一种激励作用 。父母如能善用期望效应,可以收到异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


------------------------------------------------------------------------------------


延迟评价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创造力
儿童大脑开发越早越好




有关研究发现:
2岁儿童的大脑皮质活动程度已基本接近一般成年人的水准,而4岁儿童的大脑皮质活动可以达到一般成年人的两倍,并能一直持续到10岁,到16岁时达到成年人的水准 。
科学家分析了这一发现的生理基础:儿童大脑皮质活动之所以如此频繁,源于儿童大脑中连接不同神经元的突触数以兆计 。但在人体成长过程中,这种突触会有选择性地被淘汰近一半 。父母如果经常给儿童的大脑以某种刺激,就能强化大脑某些特定部位突触的机能 。反之,如果缺乏刺激,突触就会被淘汰 。
4—10岁这段黄金岁月是人一生中学习能力的顶峰期,也是人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时间,对于人体大脑突触“用则灵,不用则废”的特点,父母应在孩子这段黄金岁月里倾注更多的精力和热情,不失时机地开发儿童的大脑 。例: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一起交流信息;组织亲子游戏;外出参观旅游等 。总之,儿童大脑的开发越早越好,不嫌早,只嫌晚 。


------------------------------------------------------------------------------------


期望在幼儿教育中的神奇作用
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




孩子在3岁以后,对身边的世界充满好奇,各种问题会接连不断 。父母常常不耐烦,觉得小小人儿,怎么有那么多的问题 。他们要么搪塞应付,要么粗暴地一口回绝 。
没有一个国家的父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 。
一岁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四岁学英语……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 。父母们想当然地认为,越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对孩子将来的成长越有利 。
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中国的孩子的确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发令枪响过后,他们成了领跑者,中国的中学生屡次赢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即是明证 。但最后冲破红线的又是谁呢?没听说过美国的中学生得过奥林匹克奖,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是全世界最多的 。美国孩子早期教育的宽松举世皆知,而且也颇为国人所不屑 。然而反差是强烈的,也是有目共睹的,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深思 。
智力开发和创造力培养完全不是一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