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治病( 二 )


“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指夏季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 。夏季多阳光,但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运动 。【秋季】旧病易发,调和阴阳宜养津,重在润肺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诸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 。秋季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
立秋至处暑,天气以湿气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 。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故被称为“多事之秋” 。秋分之后,由于雨水渐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 。此季容易耗损津液,发生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 。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泥鳅、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梨、红枣、莲子等清补柔润之品 。
秋季养生应注重一个“和”字,包括对精神意志、饮食起居等方面进行的调摄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因此秋季养生应注重一个“和”字,包括对精神意志、饮食起居等方面进行的调摄 。此外,秋季要注意顺应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 。中医医书记载,“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 。
”建议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肺防燥,菊花粥明目养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 。【冬季】寒气袭人 敛阴护阳活气血 重在补肾从立冬开始,经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 。冬季 “寒”, 寒气袭人,是气候变化的特点 。
人体新陈代谢变缓,虽说可以保存体力,但也降低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死亡率,都以冬季为最高,此季也是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段 。中医认为,“冬者,天地闭藏”,即是说冬季万物闭藏,自然界阴盛阳衰,各种动植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 。因此,冬季养生应注重敛阴护阳:尽量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坚持适当锻炼,但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锻炼后要及时擦干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极易通过人体背部侵入而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尤其应注意避寒就暖 。
冬季是进补的好季节,进补要顺应自然,注意养阳 。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冬季要多吃温、热性质的食物,提高机体的耐寒力 。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补佳品,此外每天晨起服人参酒一小杯,可防风、御寒、活血 。将牛肉切小块,加黄酒、葱、姜用砂锅炖烂,食肉喝汤,可益气止渴、滋养脾胃 。
3.四季养生常识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春夏保养肝心,秋冬保养肺肾,顺应四时的变化,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 。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原则是:生而勿杀,以使志生 。养神志以欣欣向荣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意思是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 。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 。要使气得泄 (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 。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证 (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