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问的艺术


答问的艺术

文章插图

一、对孩子答问表态的策略
“提问——回答”是一种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 。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表态直接关系到答问的展开 。
一个问题的提出犹如一粒石子投进水中,立刻会打破水面的平静,激起层层波澜 。幼儿为了答问而积极动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找答案 。当有幼儿答对时,如果教师立刻予以肯定性的表态,那么其他还在思考的孩子就会“共享”这个答案而放弃努力 。当有幼儿答错时,如果教师立刻予以否定性的表态,那么不仅令当事者扫兴,而且这条思路也会立即被堵截 。
显然,过早的肯定与否定都不利于孩子们充分思考,最好的方法是在幼儿答问的初期不作判断,只是热情地给以回应,如:“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听听别人是怎样说的 。”这样做是为了维持一段必要的不稳定状态,使发散性思维活动得以延续,从而引导幼儿各抒己见,甚至引起辩论 。这种做法能活跃幼儿的思维,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使他们获得更加清晰、确切的答案,那种急于追求正确答案,一味堵截不正确答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
当然,教师运用这种延迟判断方法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引导幼儿充分思考、议论;二是要抓住时机,使幼儿在答问过程中悟出答案 。
二、回答孩子提问的策略
忽视孩子的提问固然不好,然而,“有问就答”也未必是上策 。教师的高明之处应在于:启发幼儿提出连老师也解答不了的问题,或是引导幼儿自己解答问题,使他们获得比答案本身更为宝贵的东西 。
有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有位教师带领幼儿去游玩 。当他们穿过一片草地时,一个小朋友叫起来:“我的鞋子湿了,这是怎么回事?”别的幼儿也相继发现这一情况,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是下雨了吧?”“是有人泼水了吧?”“是地里冒出来的水吗?”面对这一情形,教师可能会有以下四种不同的态度 。
其一,冷淡处之,不予理睬 。这样做的结果是:幼儿自行议论一番之后,不了了之,探索活动也就自生自灭了 。
其二,表示不满:“为什么不好好走?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这种态度会导致幼儿立即停止探究,并且产生自责心理,认为好奇是不好的,以后不该提问 。
其三,立即向幼儿讲解有关露珠形成的知识,使幼儿的疑问马上得到解决 。
其四,鼓励幼儿充分议论,并引导幼儿进行有关的探索活动,例如:寻找露珠(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有露珠)、做实验(往玻璃上哈气,看水气凝结成水珠等) 。这样做的结果是引导幼儿带着疑问进行探究,由此引发更多的讨论,使幼儿不仅从中了解有关知识,产生求知欲望,而且获得提问和解疑的乐趣和能力 。
哪种做法对幼儿的发展有利,是不言而喻的 。我建议教师在回答问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 避免直接将答案灌输给孩子 。
② 引导孩子为解答问题作出努力,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答案 。应充分展开答问的过程,让孩子积极思考 。
③ 动用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讨论寻找答案 。
④ 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动手、动脑,探索答案 。
下面几种情景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希望其中“适宜的”和“不适宜的”做法能对大家有所启发(适宜的做法用“☆”表示,不适宜的做法用“△”表示) 。
情景一:孩子的提问难以回答时 。
☆ 保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肯定他们问得好,爱动脑筋,并对他们的提问表现出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