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戒夏季小儿常见流行病( 四 )


由于沙门氏菌肠炎有其病程,家长千万不要只求速效,如果使用抑制肠蠕动药物(如Imodium)一下就止泻时,反而容易造成毒性结肠胀大等严重的并发症 。
勤洗手、别乱吃
由于感染途径主要由粪-口传染,也就是吃进去污染的食物,而且发病后约4星期内,病童粪便持续会排出病菌,因此预防重点是饮食的清洁卫生及保存 。所以除了洗手还是洗手,尤其是照顾宝宝的妈妈在换完尿布之后,以及处理食物之前,务必清洗双手,并经常修剪指甲且教导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 。同时应避免饮用山泉水、少玩小乌龟、不在鸡舍旁烤肉、食物及蛋要煮熟才吃,尤其是茶叶蛋、奶瓶奶嘴要消毒等等,以免遭受感染 。
由于“预防重于治疗”且沙门氏菌疫苗目前仍在研发阶段,因此在环境污染使病儿数逐年增加下,只能从其传染途径来阻断和预防 。
一般像艾滋、乙肝需经血液体液才会感染,所以并不可怕,但是肠病毒、流感以及最近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可由飞沫传染,防治上就极为棘手 。然而沙门氏菌肠炎就介于两者之间,只要勤洗手、别乱吃东西,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
猩红热
小真是一位4岁的小女孩,这两天突然高烧到摄氏39度肛温,全身出现点状、细细的红疹子,红疹子一颗颗似鸡皮疙瘩,脸部潮红,舌头呈草莓样,妈妈带她到儿科门诊,医生因为怀疑像猩红热,立刻为她做喉头细菌培养,并住院观察治疗 。
猩红热是传染病,常发生于温带地区,其次为亚热带,而热带地区则不常见 。每年的冬季与春季是较容易感染的季节,以往猩红热是十分严重且会致命的疾病,好发于5~15岁的孩子,但是每个人都有被感染的可能 。
通过飞沫传染
猩红热是由A群链球菌感染而发病,A群链球菌又可因培养基中菌落周围引起溶血的变化与否,分为a溶血、b溶血及g溶血3种,造成猩红热的A群链球菌可引起b溶血,而细胞表面的蛋白,决定细菌致病的能力,A群链球菌表面若有M蛋白,对人类才会有毒性,因为M蛋白保护细菌的细胞壁不被破坏,当人类的免疫系统产生对抗M蛋白的抗体时,A群链球菌对人类的伤害就会减低 。
但M蛋白的种类有80种以上,所以,人类对于A群链球菌的感染仍无法完全避免 。
猩红热的传染途径主要是因吸入病人排出的飞沫,或与病人直接、密切地接触而感染,鼻腔带菌者更容易传播疾病 。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场所,特别容易出现局部的流行 。此外,家庭也是重要的传染场所 。
起红疹子及草莓舌
感染猩红热的潜伏期为1~7天,平均3天,患儿常会突然高烧、呕吐、头痛、咽喉痛、畏寒和腹痛 。
高烧一般第二天达到顶峰,发病后12~48小时,会出现点状、细细的红疹子,是由链球菌的红斑毒素所引起的,疹子最先出现在腋下和颈部,很快就蔓延到全身,脸上很少起点状红疹,但前额以及双颊会潮红,使嘴巴四周看起来比较苍白,红疹压下去会褪色变白,摸起来粗粗的似“砂纸”状 。
在身上皮肤有较深皱折处,尤其是手肘凹窝,因疹子较密,形成一条像色素沉淀的帕氏线 。病儿的舌头红肿,整个舌头像草莓,表面突起明显,称之为“草莓舌” 。扁桃腺上会有灰白色的渗出物,软颚、后咽部、悬壅垂红肿发炎,病情严重者会有出血点 。
1周后,红疹慢慢消褪,从脸上往躯干四肢,会有脱皮现象,尤其是手脚指尖的皮肤像薄纸般脱落,如果治疗及时则不易出现脱皮现象 。
治疗须持续10天
诊断猩红热,临床上应符合下列4项症状:急性发烧、喉咙或皮肤感染发炎,伴随发生典型的皮疹及脱皮现象,并且排除其他病因如:麻疹、德国麻疹、川崎病及传染性单核球增多症等 。取喉咙或皮肤的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出A群链球菌,是最重要的实验室诊断,另外血清学检验,链球菌抗体会明显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