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历史:古代上班族的KPI噩梦

现代人生活压力巨大,前段时间风靡了“996”,最近又火了“困在系统里”,如果说这两者都是个别行业的特殊现象,那如噩梦般跟在每个人身上的 “KPI”,相信广大社畜们一定不会陌生,它常常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
你是不是常常在想,这些该死的制度都是从哪来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当然是从古代一步步传承下来的了 。
国家就像一个公司,国家录用官员,就像公司招聘;国家对官员的管理,也就顺理成章地发展成为了今天公司对人员的各种管理制度 。
应聘途径
中国古代的招聘,一开始都在亲戚朋友范围内招,也就是说依据血缘亲疏来定岗位,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分封制” 。周王将亲朋好友一个个安插在不同的地方当诸侯,相当于区域经理,诸侯们负责自己区域的官员任命,再往下层层分封小宗 。
但这种招聘方式有个极大的弊端,那就是血缘越分越远,彼此的勾连越来越浅,最开始的时候,彼此的叔叔、二大爷等都互相熟悉,还能知道他们叫什么,是做什么工作的,有几个老婆几个孩子;但到了后来,各家都不认识各家,就好像00后这一代认不全70后一代的长辈意思一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分裂的局面,遇到利益冲突,互相之间毫不客气地争抢,最终导致周的垮台 。
这就和现在以亲戚朋友组成的公司类似,很难维持长久稳定 。
到了汉代,招聘出了新花样,叫做“察举制”;魏晋时期又出现了“九品中正制”,二者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实都是从社会中挑选有才能、有贤德的人 。
真正影响深远的招聘途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科举制的创举是,不再以血缘、门第为录取标准,而是以笔试试卷定优劣 。我们通常认为科举演变为了今天的高考,而科举中的“密封”等措施也被高考所沿用,但究其本质而言,科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是培养人才的制度,因此它于现代来说,可谓是公司招聘中笔试的开端 。
面试
有笔试,必定也有面试,汉唐的面试可谓真正的“BOSS直聘”了 。汉武帝时有“策问”,而应答则叫“对策”,这也是“对策”一词的来源 。“策问”其实就是和皇帝面对面,解答皇帝提出的问题,董仲舒就是在对策中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许而名扬天下 。
唐武则天时,首创了殿试,并被宋元明清各朝所沿用 。殿试即殿前试人,殿试的第一名就是状元 。不过,古时殿试虽然也是面试,但与今天有所不同,古时的殿试不是淘汰制,而是排位制,也就是说,一旦进入殿试,就已经拥有了入职资格,只是在入职之前,再次进行一个能力水准的评定排位 。
古时的面试除了考才能,一些特殊岗位也有特殊的要求,比如“礼仪”岗位,就需要“大音”,也就是大嗓门;而大部分的岗位,都要看颜值 。汉代选拔太学生,要求“仪状端正”;唐朝选官有“身、言、书、判”四项标准,其中“身”就是要求“体貌丰伟”,而武官则有身高的标准限制,具体以身高六尺画线,唐代一尺大约有28厘米左右,按这样来算,唐武官的平均身高在一米六八以上 。
那如果没有考上国家公务员,民间的招聘又是什么样呢?唐代土地产权私有化以后,雇佣劳动日益普遍化,求职的人为了寻求雇主、争取合理或高额的雇价而集中在市坊中,于是出现了“佣作坊”,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人才市场” 。
宋代基本沿用了唐的这种习惯,但行业细分更明显了,且有男女工的区分,《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凡雇觅人力,干当人、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供雇 。觅女使,即有引至牙人 。”这其中,“行老”就是宋代都市中专门介绍职业的人,“牙人”则是指买卖双方的中介,两者都有些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猎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