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解读注释,修辞手法及写作手法分析 琵琶行赏析评价( 六 )


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 ,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写诗人 , 为第四段 , 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 , 感慨自己的身世 , 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诗人和琵琶女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这偏僻处 , 诗人的同情中饱含叹息自己的不幸 , “似诉生平不得志”的琵琶声中也诉说着诗人的心中不平 。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 , 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 抒发了同病相怜 , 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 , 步步映衬 , 处处点缀 。感情浓厚 , 落千古失落者之泪 , 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 , 全文以人物为线索 , 既写琵琶女的身世 , 又写诗人的感受 , 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 。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 , 可算是明显;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 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 , 可算是暗线 。这一明一暗 , 一实一虚 , 使情节波澜起伏 。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 , 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 , 语言美而不浮华 , 精而不晦涩 , 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 , 雅俗共赏 。
《琵琶行》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

琵琶行解读注释,修辞手法及写作手法分析 琵琶行赏析评价

文章插图

借代
借代是指不把事物直接说出来 , 而是用一种与之相关的东西去代替着称呼它 。一般情况下 , 都是用局部代替整体 , 用小代替大 。
比如文中 , 举酒欲饮无管弦 , 终岁不闻丝竹声 , (用管弦与丝竹借代音乐);妆成每被秋娘妒(用秋娘借代善歌貌美的歌伎);秋月春风等闲度(用秋月春风借代韶华) , 门前冷落车马稀(用车马借代宾客) 。
灵活地运用借代手法 , 可以起到以简代繁 , 以实代虚的作用 , 引人遐想 , 使形象更为突出 , 特点更为鲜明 , 表达更为生动 。
比如 , 上边站着两个人 , 一个是老烟斗 , 一个是四只眼 。这里则是用形象来代替本体 , 写出了一个喜欢抽烟 , 另一个则是近视眼的特点 , 这里的借代就让表达更加鲜明和突出 。
当然 , 我们在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时 , 也要注意它的通俗化 , 就是能够让读者快速理解 , 不能为了借代而借代 , 使得表达晦涩难懂 , 这就失去了它的本意 。现在的一些流行语中其实就有借代的成分 , 比如 , 今天你剁手了吗?既突出了消费血拼的特点 , 也便于理解、遐想 , 引发共鸣 。
为了快速学好借代 , 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用的借代词语 。比如桃李对应着学生 , 同窗对应着同学 , 桑麻对应着农事 , 庙堂对应着朝廷 , 阡陌对应着农田 , 藩篱对应着边防 , 催眉对应着低头 , 南冠对应着囚犯 , 桑梓对应着家乡等等 。
掌握了这些知识 , 便能让我们迅速地学会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 在写一些写人记事的文章或段落时 , 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