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家长发愁:孩子个儿不高,是否该干预治疗?( 二 )


哪些情况需要医学干预
科学研究表明,生长激素是促进长高的关键因素,营养、睡眠、运动、心情等都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通过后天的营养、睡眠、运动、心理、疾病预防等进行科学的身高管理,有助改善身高。但如果是因内分泌异常等疾病所导致的身高落后,就需要接受专业的诊治。
常见的生长激素缺乏症,是由于脑垂体合成和分泌生长激素部分或完全缺乏,或者由于生长激素分子结构异常等,所致的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还有一种称为特发性矮小,即目前尚无法明确病因的匀称性身材矮小。经专业医生评估,患者身高符合矮身材标准,则通常用生长激素治疗有效果。
“身材矮小”主要是因生长激素轴存在异常或其他病因造成的生长发育障碍,引起身高明显矮于同龄人或成年身高矮小的一类疾病。此外,有资料显示90%的矮小儿童有自卑、抑郁等心理障碍。
因此,临床上对于身材矮小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佳治疗年龄是2岁到13岁。通常男孩的骨龄达到15岁,女孩骨龄达到14岁时,身高增长就不明显了。孩子的年龄越小,骨骺的软骨层增生及分化越活跃,孩子生长的空间及潜力越大,对治疗的反应越敏感。而且一旦过了青春期,生长激素分泌逐渐减少,骨骺闭合,身高增长就会开始放缓至停止。
生长激素治疗安全吗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小明今年11岁,与同龄孩子相比要矮出十来厘米,他的妈妈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前段时间,小明妈妈在网上看到一种增高喷雾剂,宣称只要在舌下喷一喷,几个疗程后就能长高几厘米,于是她花了数千元钱购买,但几个月过去,并没有见到明显效果。但她还是不甘心,又接二连三买了其他几种“增高”产品,仍旧收效甚微。
市场上充斥着很多“增高”产品,真假难辨。一些产品违规添加了激素或其他不明成分,虽然在短期内能促进身高,但也可能加速骨龄老化,透支以后的身高增长空间,得不偿失。
在正规医院的儿童矮小门诊或身高门诊,医生会对就诊孩子进行一系列评估。如果身高在合理范围内,建议家长每年监测孩子的身高增长情况——3岁以前每年生长小于7厘米,3岁到青春期前期即11岁左右每年生长4厘米至5厘米,青春期每年生长5.5厘米至6.5厘米,即为正常。对于身高异常的,医生会先检查儿童的骨龄情况,需要做生长激素激发实验、性激素检查、甲状腺功能、垂体核磁等,找准病因后实施对症治疗(主要是药物干预治疗)。
有资料显示,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就诊患儿的数据进行统计,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占到46.4%,特发性矮小占到27.0%。从医学干预的角度,这些孩子可以通过重组人生长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重组人生长激素是通过基因重组大肠杆菌分泌型表达技术生产的,在氨基酸含量、序列和蛋白质结构上与人垂体生长激素完全一致。其临床应用至今已近40年,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在临床上能有效促进身高增长的药物。从现有数据来看,重组人生长激素安全性总体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实际上,人的身高增长过程,本就受到体内各种激素的调节和控制。从婴儿期至青春期前期依赖于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青春期接受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共同影响,生长速度会再次加速。医学干预所用的重组人生长激素虽然也叫“激素”,但无论从来源、化学结构,还是从生理、药理作用上来说,都与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完全不同,不会产生糖皮质激素或性激素样的副作用。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期间,孩子每天至少保证500毫升牛奶摄入,每天遵医嘱补充钙片,每天坚持一个半小时的运动量,晚上10点半左右要进入深睡眠状态。3个月为一个疗程,方可评价生长的效果。一般情况下,经过3个月治疗后,只要能生长1.5厘米以上,就说明治疗有效,继续坚持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但由于个体差异,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通过治疗达到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