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
上次中秋节的时候 , 我们全都回到了乡下 , 几个堂兄弟妹的孩子们凑在一堆 , 别说多热闹了 。 但是在吃饺子的时候侄子和外甥女两个就开始吵架了 , 原因就是因为侄子想要玩表妹的平板电脑 , 侄子看到妹妹还在吃饺子 , 就抢走了平板电脑开始玩游戏 。
这下就不得了 , 两个孩子就抢夺了起来 。
"小气鬼 , 你不是在吃饺子嘛 , 给我玩一下不可以吗?"小侄子紧紧抱住平板电脑不肯让步 。
"不要 , 我不给你玩 , 我不要 , 这是我的 , 就是不给你玩!"妹妹一边哭一边去抢哥哥手里的电脑 。
"妹妹就给哥哥玩一会好不好 , 等会我们把饺子吃了 , 哥哥就还给你好不好?"外甥女根本就不听我的劝 , 反而哭得更伤心:"我不要 , 这是我的东西 , 其他人不可以碰 , 不可以!"
哥哥很是委屈又生气将平板摔在沙发上 , "哼 , 我以后都不和你玩了 , 小气鬼 , 谁都不会喜欢的!哼!"
最后还是弟弟出来一本正经的劝和两个小朋友:"姐姐 , 我们可以一起分享我们的玩具的 , 一起分享才是好朋友啊!"后来两个孩子才不情不愿的和好 。
原来在孩子还是儿童时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社交"了 , 只是他比我们成年人的世界较为单纯 。 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 , 如何和周围的孩子正确的社交 , 如何确立自己的交际边界 , 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 所以我们父母应该给孩子灌输"亲社会行为" , 让孩子从小学会社交 , 成为"万人迷"!
文章图片
那么"亲社会行为"是什么?
"亲社会行为"也称为利社会行为 , 指的就是行为符合社会期望但对行为者本身没有明显好处的 , 却会带给其行为者自觉自愿的利益的一种行为 。 通俗一点的讲 。 就是在与人交际的过往中表现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认同的积极影响的行为 。
斯托布曾经发表过的《角色扮演的运用和儿童在助人及分享行为学习中的首次经验》指出 , 移情和技能能够激发儿童的亲社行为 。
在当今社会中 , 孩子受到环境和父母的影响很多时候会表现的很冷漠自私 。 就好像:在班级里看见同学摔倒 , 会幸灾乐祸地大笑;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口角 , 会拳脚相对;看见流浪的动物会故意用石头去打它们 。
以上的例子表明 , 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 培育良好的心理健康 ,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已经迫在眉睫 , 成为父母的头等大事 。
影响孩子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 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育形成的 。 其实每个孩子一开始就是一张白纸 , 他们的行为 , 三观都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 。 而对于孩子培育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最大的三个影响因素:
文章图片
·认知因素:
主要就是囊括孩子对于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和情景信息的甄别等 , 待到孩子的自我认知发展到 , 自己的某些行为比如打人 , 抢东西等会给别人带来伤心和痛苦 , 这是不对的 。 那么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就会得到一定的抑制 , 如果父母从小给孩子灌输一些利他观念 , 那么孩子就会分享和帮助其他的孩子 , 发展亲社行为 。
·环境因素:
主要是包含家庭 , 学校 , 小伙伴和其他社会文化传统以及传播媒介等 。 宝宝表现出的亲社行为如---分享、帮助、敬老爱幼、体谅、关心、及有爱谦让等 , 这些大都是在第一家庭环境中学习到的 。
孩子儿童时期与父母相处最久 , 父母的三观 , 要求和指导都会影响孩子的终身的人际交往关系、行为 。
- 父母“慵懒”,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有多大?为了孩子,请你勤奋点
- 父母过度的“控制欲”,只会成为孩子的灾难,父母应“管”住自己
- “内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一味逼孩子“活泼”
- 妈妈常做这3件事,孩子容易产生“恋母”情结,希望你一件都没做
- 夏天“婴儿”待空调房,开几度最“合适”?有孩子的家庭都该知道
- 为什么孩子越管越不懂事?家长若懂得“白熊效应”,教育会更轻松
- 把孩子“捧上天”,父母越是卑微,孩子将会越失败?
- 常用“别人家孩子”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伤害有多大,知道吗?
- 父母如何开发孩子的“大脑”?这5种脑力训练法值得收藏
- “妈妈,我控制不住自己”,孩子“自控力”差,父母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