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是lu还是ru 汝怎么读( 六 )


我没有跟老师抬杠,从了她的意见 。那阵子,班里流行作文素材,报刊亭里就有成堆成堆卖;那阵子,议论文是主流,全班很少人敢涉猎记叙文;那阵子,排比句长盛不衰,憋不出话来,就套上几个事例,大段大段排比 。
【汝是lu还是ru 汝怎么读】我进入了议论文的海洋,但我比较有原则,素材不想拾人牙慧,加之我正为数学英语发愁,无暇记忆“高逼格”人名,于是我成了班上虚构名人名言第一人 。
我不清楚是谁开了这个先河,但论虚构的名头,我掏着心窝子说,班里没人比我响亮 。动起念头,我便说造就造 。投身议论文的第一次月考,我生造了拿破仑崇敬之人“让·雅克·方济各”神父,借他之口说出我编造的话 。开篇又借某俄国白银时代著名文学家“弗拉基米尔·布斯沃索德”之口,直抒胸臆 。改卷老师没空校对人名,看我说得有那么点道理,给了个不错的分数 。为此,语文老师在课上点评了我的试卷,对我勇于在虚构化的道路上更进一步给予肯定,但号召我的同学切勿模仿 。
高二以后,大家对成绩愈发重视,随着考试频率增加,排名、进步的表单都贴在教室里,不容我们回避 。那时候会和几个同学比较成绩,有暗暗较劲的,有明着来的 。有一位男同学,他考完试后常跟我说:“城哥,我不行了,这次考得好差 。”结果对完答案,他又会贼笑,第二天老师就会说:“XXX同学,这次进步很大 。”
还有一些成绩一直很好的,或者在单科信手拈来的,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题,她一下就明白了 。天资平平但勤奋好学的同学,就会私下请教他们 。
当时,班上还会在墙壁上贴一些激励学习的话,比如什么“今天的汗水明天的泪水选一个”“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正前方是高考倒计时,数字一天比一天少 。
现在回忆起来,这些事情也许算是“苦中作乐”,那些和同学互相激励的话语,偶尔的一些小幻想,只是为了让自己不太压抑 。设使高考成功,我如愿考上理想大学甚至往日发挥可以达到的学校,我可能会将这些辛苦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用高考的成功消解一切苦涩,但可惜我并未做到,尽管对了答案后我信誓旦旦,可高考成绩冷冰冰的数字不容我申辩,再多理由也无济于事 。当然不只我一个人如此,一些在我眼里考试十拿九稳的同学,高考也失手了 。一些日日夜夜奋斗的同学,只考到了三本学校 。
高考的得失,是高中三年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不是全部 。后来我想,如果我自己因为高考就回避那三年的记忆,这种“唯结果论”就无法让我真正坦然面对自己、面对我经历过的时时刻刻 。人是记忆的产物,而记忆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所谓结果,记忆是没有结果的,你眼中的结果,只是一张网里的某个小点 。当我谈起我的母校湛江一中,我谈起的是一段属于平凡个体的记忆,而不是一个励志或失败故事 。
毕业后,离开学校会发现,和从前的老同学聚一聚很难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忙的事,可能是实习,可能是兼职,还有人家离得远,假期时间本就有限,要找一个大家都舒服的时间并不容易 。所以,后来我再碰到校友或者一起踢球的同学,我就觉得很亲切,彼此熟识,相逢一笑,即便不说话也自然 。
我喜欢张怡微写的一个句子:“密密麻麻的高三脸,眼睛炯炯有神,青春猝不及防糊了她一脸 。”就是那种青涩而猝不及防的感觉,它在青春期时浓烈旺盛,但当你进入大学,当青春期一点点褪去,这种感觉也将一步步消失 。
中学那时候,我们还未习得精致的妆容,我们在社交辞令上漏洞百出,我们有时拌嘴,我们有时热烈,我们还无法准确表达和理解许多词汇与感觉,我们一度以为一段关系将天长地久,中途却因为鸡毛蒜皮打起冷战等对方道歉 。我们为了一个目标坚定奋斗、互相勉励,也在电话和里分享各自的悲伤与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