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育儿事务所#
吃饭了 , 看到妈妈端出来最喜欢的四喜丸子 , 萌萌高兴地就要去帮忙 , 吓得妈妈一个激灵 , 忙连声拒绝:“不要你帮忙 , 你别过来!小心烫!”萌萌有些不解 , 还是走过去 , 可是 , 她每往前走一步 , 妈妈就边退边拒绝 。 最后 , 妈妈叫来爸爸把萌萌拖开了 。
吃饭了 , 萌萌要自己夹丸子 , 妈妈忙拒绝:“不行!太烫了 , 我给你夹 。 ”萌萌不高兴了 , 把筷子重重砸在餐桌上 。 妈妈点着她的头说:“急什么 , 又不是不让你吃!妈妈是怕你烫着!”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文章图片
看着美味的丸子就在眼前 , 萌萌兴奋地一口就要咬下去 , 妈妈一把拉住她:“烫!”
这下萌萌彻底不干了 , 她一边哭嚷着:“坏妈妈!”一边挥手朝妈妈打去 , 结果 , 不但打翻了饭碗 , 还把汤汁甩到了妈妈脸上 , 最关键的是:真把自己烫着了 。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文章图片
伴着萌萌大声的哭泣 , 妈妈这下是真的生气了 , 她把萌萌提起来 , 照准屁股就是几巴掌 , 边打边说:“你这孩子 , 脾气也实在太大了 , 说了烫你还不听!你居然还打妈妈!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本以为有了这次教训 , 萌萌会长记性了 。 谁知 , 到了下一顿饭 , 萌萌又对炖的鸡汤感兴趣起来 , 不但争抢着端汤 , 而且还执意要自己舀汤 。 被拒绝后又是哭又是闹 , 还愤怒地挥着小拳头打人 。
结果 , 自然是又一顿说教 , 又一顿教训 。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文章图片
妈妈非常苦恼:
这都快3岁的孩子了 , 怎么还是这么调皮 , 一点都不听话呢?不让她干的偏要干 , 就是和妈妈反着来?
其实 , 不是萌萌调皮 , 也不是她不听话 。 而是妈妈没有了解萌萌表达情绪的特点 , 也没有及时捕捉到萌萌传递出的情绪信号 , 更没有及时引导好萌萌对情绪的管理以及口头语言上对情绪的表达 。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文章图片
那么 , 2-6岁孩子在情绪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
皮亚杰的理论认为 , 2-6岁 , 正是孩子探索精神和求知欲高涨的重要时期 , 这个时期的孩子 , 比较以自我为中心 , 同时又充满了好奇心 。
丰富的情绪体验和不相匹配的语言表达能力 , 导致孩子在表达情绪时更多的选择以行动进行情绪表达 。 于是 , 孩子在高兴时会大喊大叫 , 不高兴了就摔东西、发脾气 。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文章图片
而与孩子相反 , 成年人因为有完整的与情绪相匹配的语言表达能力 , 在表达情绪时会更含蓄、更委婉 。
如果缺乏对2-6孩子这一情绪表达方式的理解 , 父母就会理所当然地把孩子的大喊大叫认定成:不矜持 , 喜形于色;孩子一发脾气就被说成是:
调皮、不听话、和家人对着干 。
了解了孩子对情绪方面的表达特点 , 接下来就需要家长了解孩子此刻的情绪 , 并能及时捕捉到孩子的情绪信号 。

孩子的这些异常举动,也许正遭遇表达困境,父母要注意
文章图片
就以萌萌想要帮忙端菜以及慌忙吃菜这件事来说 , 其实最后闹得一家人都不太高兴 , 主要就是萌萌对“烫”这个概念没有直观的理解 , 而妈妈因为担心萌萌被烫到 , 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 , 破坏了萌萌喜悦的心情 。
妈妈的好意被萌萌解读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