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近日,在浙江省嘉兴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总站,学生们体验绘画辅导课,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情绪释放和心理疏导 。徐 昱摄(新华社发)
【心理健康|您“误判”自身心理健康了吗?】 本报北京电(陈得)“我是不是心理出现问题了?”不少人在深夜抑郁、不开心时,都发出过这样的灵魂拷问 。近日,丁香医生发布的《2022国民健康洞察报告》(简称为《报告》)指出,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其实是多虑了 。
相比前两年公众将健康单一地理解为“身体健康”和“不生病”不同,《报告》发现,2021年人们看待健康的方式愈加成熟,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被视为同等重要 。
《报告》显示,在各种健康困扰中,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稳居第一,91%的受访者在调查中自认为有心理问题,事实上,只有30%的人确诊,这表明公众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焦虑情绪 。《报告》发现,年龄越低的人,担心自己有心理疾病的比例越高,在众多自认为患有心理问题的人中,“00后”“95后”和“90后”位居前列 。而工作时间比较长的人担心患有各种心理问题的比例更高,可见高强度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对人们情绪影响较大,是人们“自我误判”的重要原因之一 。
心理上的焦虑,也反映在人们对自身的心理健康评价上 。《报告》称,人们的心理健康期待值高达8.38分,心理健康自评分却只有6.64分,而对社会心理健康的评价更是“不及格”,只给出了5.75分 。
为什么人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评价平平,却又认为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在北京社会心理联合会科普委员会副秘书长叶壮看来,当面对现实挑战时,人们的心理会自然而然地激活一个“开关”,打开内心中一个叫做“优于平均效应”的机制,从而进行积极自我调适,将内心的感受合理化,于是就会产生这样的心态——“我虽然挺难过,但已经好过了不少人,这样看来,其实也还行” 。
为了促进身心健康,大多数人在积极采取行动直面心理困扰,努力缓解心理不适 。从数据来看,74%的人会采取多种手段来自我调节,例如睡觉、锻炼和通过沟通获得亲友的安慰 。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应对心理困扰的方式也较为多样 。男性更多选择运动方式,而女性更热衷于找人倾诉 。“90后”更多通过睡觉、打游戏、找朋友倾诉等方式来排解郁闷 。
随着心理服务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与认可,更多人开始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受访者中近七成人体验过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课程等产品或服务,体现出人们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改变的好心态 。
- 孤独症|孤独症患者一丁独立出行的“秘诀”:爱和付出
- 叶辰|“万幸人是选对了!”请婆婆来伺候月子,大姑姐却绞尽脑汁阻拦
- 12岁女孩身高直冲170,儿科医生:3种食物是“长高王”,可多吃点
- 活动|让孩子爱上阅读,幼儿园与家长如何打“组合拳”?
- 乳腺炎|为什么说“产前一块冰,产后一团火”?三个办法轻松应对产褥热
- 贴心话|幼儿园老师发来“午睡照”,宝妈看完内心不满:老师给个说法
- 父姓|二胎随“母姓”成新潮流?过来人:不出10年,这4个弊端会显露
- 教育部|张剑辉与“国培”:一路繁花芳香溢
- 提醒家长,春天是孩子的“拔高期”,抓住4点,孩子猛长10公分
- 教育|哥哥搞笑带娃走红,把妹妹当“吉祥物”,网友:为这个家付出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