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责任感要从小培养

“谈谈你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如何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2月11日,复旦大学2009年自主招生面试开始举行 。人们好奇的是,他们青睐什么样的学生?该校党委书记秦绍德提出了复旦挑选学生的四大标准,第一条就是社会责任感,学生应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而不是埋头读书、只关心自己、只关心书本 。但是,专家提醒,责任感并非招之即来——
孩子做了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得好坏要先表扬
场景一:每次读完书或玩了玩具,乐乐总是乱丢一气,妈妈跟在后面一边收拾,一边唠叨“自己扔的,自己咋不整” 。实在受不了妈妈的唠叨,乐乐决定自己收拾书柜和玩具箱 。忙活了一个上午,她的房间整齐很多,可是,下午想和小伙伴玩过家家时,乐乐把玩具筐里的东东翻了个底朝天,才找着想要的洋娃娃 。看着女儿把家弄得更乱,妈妈埋怨道:“你把图书都混放在书柜里,大大小小的拼图和积木、遥控车一起倒进玩具筐,当然不好找 。唉!还是我来吧……”第二天,乐乐又开始乱扔图书、玩具,也不再整理了 。
画外音:这位妈妈用意良好,但对孩子行为的塑造却是前后矛盾 。开始,妈妈的唠叨间接促使了女儿“自己扔的东西,自己有责任收拾”行为的开始;然而,妈妈却没能对女儿这种“负责任”的好行为给予赞赏、鼓励等积极的强化,反倒是,看见女儿整理杂物方法不当,还让家更乱了,先是埋怨,后又直接代为整理,最终强化了孩子“我不做,有人为我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和意识 。
如果你试图让孩子从整理个人小内务等力所能及的事培养责任感,耿耀国建议,不妨先明确告诉孩子对他的期待是什么,然后把正确方法教给他 。一旦孩子做了,不管好坏,都要及时表扬、鼓励,不妥的地方,再用心教授经验、方法 。如此一来,能不断强化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积极行为 。
孩子犯了错和他商量一个小惩罚
场景二:去年初夏,陈女士给孩子钱让他买冰棍吃 。谁知,放学回来,他哭丧着脸说钱弄丢了,希望再给他钱买一根 。陈女士一口回绝:“钱弄丢了,别吃冷饮了,喝凉白开吧!”
“我并不是有意惩罚儿子,而是要他明白: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带来后果,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事事都让大人为他承担责任 。”陈女士解释 。画外音:即使孩子犯了错,家长也不能急于惩罚,不妨先听听孩子的理由 。如果孩子理由充分,责任不大,家长就不宜责备,否则,会让孩子感觉不公,对家长信任度降低,甚至混淆是非观念;如果确实错在孩子,他需要的也不是批评,而是家长的分析、指导 。家长要告诉孩子错在哪儿,正确的该怎么做人,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商量出一个补救办法或不伤自尊的小惩罚 。
耿耀国说,像文中的陈女士,她可以再拿钱让儿子买冰棍吃,但要先和他约定一个补偿办法,比如要负责在家扫地、摆筷子等,干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这些补救和惩罚能让孩子知道,自己要承担自己做任何事情或决定的后果,有助他养成负责任的态度 。
大人偶尔示弱让孩子品尝责任感的快乐
场景三:刘女士带儿子到公园玩滑梯,眼看儿子玩得欢,她也痒痒了 。趁人少,她也爬上滑梯,但滑下去时,却挨了个屁股蹲儿 。“哎呀,好疼 。”她表情痛苦地向儿子撒娇 。小家伙飞快地爬上滑梯,当快滑下时,夸张地张开双脚撑着地,喊道:“妈妈看,这样滑,就不会挨屁股蹲儿了 。”看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她感动地笑了 。
这以后,她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当她让儿子背《三字经》时,儿子说不会背,她就说“妈妈相信你一定会背出来,妈妈现在不会了,你教妈妈吧 。”这时,儿子会找出《三字经》的书,有模有样地从头开始往下背,不懂的字问妈妈 。每当他背完时,总会问妈妈:“记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