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神童”怎么培养?

许多家长提出同一个尖锐问题:应该如何教育聪明过人的孩子?比如Caicai网友提到:“我儿子6岁多 , 从小经常表现出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兴趣 , 但与其他小朋友玩的方面没有别人活泼 。有人说他远比一般孩子聪明 , 应特别教育 , 否则耽误了 。”看来我们这些”平凡“的父母对于早慧儿(俗称“神童)的早期教育感到迷茫 。
在过往的天才教育中 , 不乏有难以负压而轻生的“神童”: 12岁湖北女“神童” 覃瑶 , 两岁上学 , 12岁被保送进重点高中 , 却因不堪来自各界的压力跳水自溺 。“神童”不可能一手擎天 , 更撑不起父母师长压给他们的那份重负 。家有“神童” , 怎么办?
培养“神童”到底为了谁?
我身边有个朋友是哈佛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博士 , 儿子Dylan3岁时被测出来IQ高于一般人 , 具备“神童”特质 。在刚得知Dylan智商超常时 , 她曾带着儿子到一个“天才儿童中心”学习 , 其中的一门课程是有关西方艺术和文化 。专家用了大量名画家的卡片 ,  反复展示这些画的作者、出生年月和国家 。久而久之 , 当她单独出示某张作品的时候 , Dylan就可以正确说出作品、画家等等细节 。就是这次培训让Dylan妈妈如梦初醒: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一面 , 早期儿童教育的特色是:反复、反复再反复 。从色、形、音、动等方面提高对宝宝眼、鼻、耳、嘴、手脚触觉(5 big senses)等方面的刺激 , 积少成多 , 早期知识就是这样产生的 。“那父母为何要开发‘早慧’?是为了孩子未来的学习还是父母亲的虚荣心?培养一个天才的意义在哪里?”Dylan妈妈向自己提问 。
“早期 , 我在教育儿子上也走过弯路 。”Dylan妈妈回忆说 , “在儿子5岁以前 , 因为孩子超前的学习能力 , 不能适应固有的学前教育内容 。我就和5个妈妈们一起 , 在家中给儿子开起了“小灶” 。结果 , 我发现Dylan在5岁时已表现出些微的不合群 , 虽然学习超前但心智发育不健全 。”于是 , Dylan妈妈借着全家移居中国的契机 , 有意让孩子融入普通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与同龄的伙伴一起玩耍 , 规定每天回家至少在户外玩一小时;带他周游世界 , 开拓眼界陶冶情操 。“我发现儿子比以前快乐了 , 再也不会因目前所接受的知识滞后而对学习缺乏兴趣 , 他非常满意现在作为一个普通适龄儿童的状态 。”Dylan妈妈这样描述他儿子目前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
培养“神童”一定要超前越级吗?
其实 , 把“神童”训练成特立独行于普罗大众之外 , 并给予他们超前于心智发育之上的特殊教育 , 已被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认为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反式教育” , 因此被普遍摒弃 。比如 , 比利时教育部门与“天才”儿童的家长们达成共识 , 不提倡天才儿童“特殊化” 。因为天才儿童尽管在某方面超出同龄孩子 , 但在身心发育上他们仍应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的常规 , 应该经历童年 , 拥有童趣和童心 。所以融入正常的教育体制比隔离式的天才教育更合理 , 脱轨的结果只会让“神童”的童年如孤雁离群 , 在成长过程中必定出现许多性格和心理问题 。
培养“神童”就是激发潜能
Dylan妈妈强调 , 她坚持培养一个适龄快乐的孩子 , 但这并不等于放弃对Dylan天才的挖掘 。“做父母的用心地去针对性地教孩子 , 与孩子玩 , 所有关键就是激发孩子的潜能 。”在这点上Dylan妈妈非常赞同美国对于天才教育的定位:创造一种适当的环境 , 让孩子的“早慧”才能自然流露 , 这不同于中国背负重压式的智力开发和强制性的应试教育 。同时 , 美国的学校会为“早慧”的学生找出他们的特长 , 并就此特长提供比普通班学生更深入、更具有挑战性的课程 , 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此外 , 美国的天才教育特别重视激发“神童”们在知识学习之外的其它综合素质的潜能 , 例如培养独立能力、团队协作、创造力等 , 领导才能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归纳起来 , 西方较合理的做法是 , 创造自然的环境 , 用潜移默化的引导来挖掘和培养天才;对有“早慧“迹象的孩子实行保护和有目标性的补充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