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可鉴:历史的一扇窗

清代学者梁同书在其《古窑器考》一书中的记载:"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 。汁水莹厚如堆脂 。……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 。薄者难得 。时唐即耀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 。"

汝瓷可鉴:历史的一扇窗

文章插图
支钉支烧的作用无非有二,一是因汝窑瓷器施釉裹足,不可能用垫饼垫烧,否则烧成后垫饼与器物的底足会粘连在一起;而是为防止器物塌底 。考古发掘证明,五代时期湖南岳州窑和陕西耀州窑已使用细小支钉支烧瓷器,汝窑可能受到它们的启发 。
北宋汝窑瓷历来罕见,宋代文献中,最多的一次记载了16件汝窑瓷,雍正皇帝清点故宫库存时,也只有21件,目前,世界各国总共保存有67件 。能够收藏一件汝窑瓷,是很多人毕生的梦想,在追逐这个梦想的道路上,巨额财富无用武之地,更重要的运气和缘分 。在当代中国,当一个目标无法用钱来实现的时候,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就在这个目标前崩塌了 。有钱也买不到的汝窑,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当代中国人面孔上最不美丽的部分 。
汝瓷可鉴:历史的一扇窗

文章插图
宋代汝窑瓷器烧造特征: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 。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 。
汝窑,这两年犹如茶器市场的一场海啸,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人人得而幸之 。可以说,汝窑是台 湾文创概念在中国大陆最成功的一次营销,也带动了茶器市场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对此我深感佩服,但汝窑市场光鲜亮丽背后的真 相,却令人触目惊心 。
汝瓷可鉴:历史的一扇窗

文章插图
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采用支钉支烧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支钉痕,支钉细小如芝麻,且多靠近圈足内墙 。支钉数有3、5、6个之分,以5个为多 。
【汝瓷可鉴:历史的一扇窗】清代学者梁同书在其《古窑器考》一书中的记载:“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 。汁水莹厚如堆脂 。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 。薄者难得 。时唐即耀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