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痛苦的根源:缺乏界限感


人际关系痛苦的根源:缺乏界限感

文章插图
所有的关系,都有界限,包括爱,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夫妻伴侣之间的爱,朋友之间,都一样需要界限 。如果界限不清,就容易陷入纠结的痛苦中 。
什么是界限?界限分为外部界限和内在界限 。
外部界限有:
身体界限:关乎个人空间,包括隐私和身体 。
物资界限:决定你是否愿意给予或出借金钱、汽车、衣服、书籍、食物等 。
内在界限有:
心理界限:关乎你的想法、价值观和信念等 。
情绪界限:这就像一条虚拟的线或力场,把你和他人隔离 。健康的情绪界限能限制你向他人提建议、责怪他人或接受埋怨 。你不会因为别人的负面情绪和问题而感到内疚,也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话 。如果你很敏感,说明情绪界限薄弱 。健康的情绪界限需要明确的内在界限——了解自己的感受,知道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 。
边界不清晰的几种表现拯救拯救是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
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
父母对待婴儿常常就是如此,因为婴儿没有自理能力,确实非常需要父母的关心和保护 。但是孩子长大以后,如果父母还是这样对待孩子,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但许多父母并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这种行为模式 。她们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他做所有的事,插手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婚姻 。
同样,也有很多子女成年后开始扮演“拯救”父母的角色,希望父母按照子女的意愿生活 。
拯救不仅仅是人际界线不清,也是强迫的表现 。
在拯救者的眼里,他人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去拯救,他们会堕落、失败、痛苦、变态 。拯救者把世界分为黑的和白的,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黑的变成白的 。
控制控制是中国家庭关系中最常见的问题 。在中国的家庭关系,常见状态有:控制、依赖、讨好 。
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像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他们目中无“人”,把别人当成物体,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 。
一件工具,如果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用者就无法完全驾驭它 。因此,控制者总是千方百计否定别人的能力,打击对方的自主性,使他丧失自我,乖乖地服从控制 。
控制有三种: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 。
硬控制: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跟踪、调查、限制人身自由 。
软控制:讨好、利诱、撒娇、胡闹、施苦肉计、要挟 。
无形的控制:信用、承诺、保护、恩赐、以身作则、威望、自信、勇猛 。
无形的控制与拯救有某些相同之处,说明拯救是有可能转变为控制的 。但是,拯救的目的是让对方过得好,结果如何另当别论 。而控制的目的是“为我所用” 。拯救是利他的,控制是利己的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喜欢控制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身体或工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是硬控制 。
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喜欢控制别人,常用的方法是软控制 。
边缘型人格障碍常常软硬兼施 。
自恋型人格障碍则是硬控制和无形的控制并用 。
依赖依赖与拯救相对 。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就是依赖者 。拯救会强化依赖性,同样,依赖会激发对方的拯救情结 。
从某种意义上讲,依赖就是软控制 。他用依赖控制对方,使对方心甘情愿而且自鸣得意地扮演起拯救者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