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离造车还有多远?( 五 )


相比直接进入造车领域 , 华为选择做增量部件供应商在张涛看来是一条更加容易的路 。“对于华为来说 , 去做一个新的整车企业 , 感觉赚的钱有点少 , 而且赚钱有点来的太慢” , 他认为 , 卖车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 “你卖台车才赚多少钱回来?如果它跟大众签一个协议 , 大众几百万车都用华为的芯片 , 这样显然赚的更多 。”
华为虽然资本实力雄厚 , 但如果从0-1造车还需要时间 。如张涛所言 , “任何人要去开始做这个事情都需要经历一段时间 , 钱只能加速时间 , 不能够跨越时间 。”
眼下虽然新造车企业话题度颇高 , 但从市场份额来看 , 他们还远称不上头部 。
在这种情况下 , 华为即便造车 , 真正抢的也是传统车企的份额 。
“当初大家会觉得比如说特斯拉进来 , 然后中国所有的电动车都要哀鸿遍野 , 实际上并没有” , 张涛说 , “反过来说如果特斯拉不进来 , 蔚来的销量会更好吗?”
3
华为自我突破史
华为坚称自己不造车 , 就真的永远不会造车吗?目前没人说的准 。
但华为突破自我这件事 , 过去真实发生过 。
比如手机业务 。
9月10日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 ,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 , 今年上半年华为手机全球发货量1.05亿 , 消费者BG销售收入2558亿元 。早在2019年 , 消费者业务已是华为营收的半壁江山 。
而在18年前 , 手机业务还是华为的禁地 。
《华为研发》作者张利华曾披露华为手机决策的部分细节 。其中提到 , 1997年 , 华为推出了无线GSM解决方案后 , 内部尝试做手机 , 但是由于质量不佳而遇到了口碑问题 。随后几年 , 华为内部禁止做手机 , 甚至信息产业部主动希望华为做手机 , 这也被任正非回绝了 。
到了2002年 , 国内手机市场迎来爆发 。在营业厅 , 消费者为抢购一部能收发彩信的手机而排队上百米 , 当时松下和诺基亚的彩信手机售价达8000多元 , 但依然一机难求 。
张利华认为 , 华为应该做支持移动数据增值业务的2.5G和3G的手机终端 。
但是在一次华为内部会议上 , 造手机的建议被任正非否决了 。他当时态度强硬地表示 , 华为公司不做手机这个事 , 已早有定论 , “谁再胡说 , 谁下岗 。”
然而到了2002年底 , 华为召开手机立项讨论会 , 任正非态度出现180度大转变 。华为最终决定拿出十亿元来做手机 。
但是在华为造手机的前七年里 , 华为手机并不太成功 。最开始他们以运营商定制机为主 , 运营商提要求 , 华为生产 , 不用做市场推广 , 运营商负责销售 。
由于门槛低 , 众多企业后来纷纷加入 , 有竞争就会吃掉利润 。在2008年 , 华为曾一度想出售华为手机业务49%的股份 , 但由于金融危机 , 接盘者寥寥且价格较低 , 这一交易并没成功 。
而到了2010年 , 华为召开高级别座谈会 , 任正非找来余承东掌舵终端业务 , 并将手机业务升级为公司三大业务板块之一 。同时 , 他们决定从做合约机转向消费者为中心的高端自主品牌 , 从此 , 华为手机才开始了崛起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