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巧妙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


家长如何巧妙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

文章插图
【家长如何巧妙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的很多行为,比如哭闹、哼哼唧唧、摔东西、摆弄玩具发出刺耳的声音、赖地不起等,其目的有时只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 。
一旦你对他的行为作出回应,无论是安抚还是训斥,都成了对他的这些行为的强化,因为孩子确信这样的行为能帮他达到目的 。以后孩子会经常使用这些手段获取父母的关注 。
还有一些行为,比如,眨眼睛、皱鼻子等行为,一开始并不是希望父母关注,但父母往往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总要设法制止,于是孩子发现做怪样立刻能成为父母视线的焦点,因此不会轻易放弃这种“有效”的行为 。还有些时候,孩子作出种种任性行为企图要挟父母满足他们的要求,一旦父母妥协,孩子的不良行为就得到了强化 。
在这些情况下,如果父母判断孩子有可能在无理取闹,而且他的行为不会对他自己或别人造成伤害,可以置之不理 。孩子发现自己的行为不奏效,就会无趣地自动收场 。连续几次碰壁以后,他就会放弃这样的尝试 。
两岁半的可可有一段时间变得特别爱哭闹,尤其是妈妈在家时特别容易哭,弄得当老师的妈妈在家不能好好备课 。但可可和外公外婆单独在家时就很安静 。妈妈意识到可可在用哭引起自己的关注,因为只要她一哭,妈妈就可能从书房里出来安慰她 。于是妈妈重新安排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尽量在学校备课,回来以后多跟孩子玩一会儿,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
当然,对可可学会的用哭达到目的的新“本领”,妈妈也不心慈手软,遇到不合理的要求,妈妈和外公外婆商量好了,一起各忙各的,不看她 。几次下来,可可的哭闹明显减少 。
5岁的晨晨用手指甲抓茶几的玻璃台面,发出尖锐的“吱吱”声,奶奶在厨房说:“哎呀,吵死了 。”晨晨咯咯笑,又抓一下 。“小坏东西,我来了!”奶奶佯怒 。晨晨大笑,越抓越起劲 。奶奶不再做声,过了一会儿,晨晨觉得没劲,就不玩了 。
“忽略”行之有效的关键是彻底 。这首先要求父母有足够的忍耐力 。克制自己在孩子发作的时候不发火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孩子的毅力有时也很惊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能够持续折腾很久 。如果父母不能坚持到底,自然功亏一篑 。其次,一旦采取忽略,就坚决不要让孩子发觉你在关注他 。你可以离开或把脸转开,不要与孩子进行目光接触 。
如果需要观察孩子的动静,可用眼角的余光,如果面对孩子,面部表情保持中立,表现出对他的行为的无动于衷 。孩子说话,不要答腔 。
第三,持之以恒和保持所有家长的一致性才能保证“忽略”的有效,不要今天严格,明天宽容;或是父母坚持原则,爷爷奶奶心软说好话 。这样的话,孩子的不良行为是难以戒除的 。
第四,在公共场合不要因为觉得难堪,向孩子妥协 。否则你带孩子出去遇到的麻烦更多 。
3岁的朵朵要吃冰棍,因为天气凉,妈妈不让 。朵朵立刻大哭,把妈妈拿来的别的食品打翻在地 。妈妈转过身去做家务,不理她 。朵朵的哭声越来越大,声嘶力竭地叫嚷 。妈妈咬紧牙关不让自己去看她 。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她打开了电视机 。朵朵的哭声终于变小,可怜兮兮地喊妈妈 。这时,妈妈走过去,帮孩子擦眼泪,问她:“你想吃果冻还是巧克力?”朵朵赶紧说:“巧克力 。
”几次冷处理后,朵朵任性发作的次数也减少了 。
4岁的点点跟妈妈在超市买东西,他拿了一大块巧克力握在手里,被妈妈抽出来放了回去 。“家里还有,不买了,回家吃 。”点点不答应,坐在购物车里大哭,惹得其他顾客都朝这边看 。妈妈虽然很窘,但还是尽量若无其事地一边把小车推出食品区,一边引点点去看鱼缸里的海鱼 。点点开始还犟,后来见妈妈压根儿不答理他的要求,只好拉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