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口罩卖20亿,稳健医疗能否罩住538亿市值?( 二 )


诚然,稳健医疗的上市有赖于疫情期间的提前投产,有赖于切入了一个刚需的行业,并在行业中取得领先地位,但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创始人强大的魄力和远见 。
白手起家的实业巨富
时间拉回1978年,李建全从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武汉纺织大学经贸学院前身)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国营医药进出口公司做外销员,机缘巧合成为中国第一批接触外贸出口的人 。
此后,越来越多的外贸公司转型自营出口,李建全敏锐感知到外贸行业正在经历变革,在34岁辞去国企“铁饭碗”,毅然南下珠海创业 。
1991年,李建全创办珠海稳健医疗有限公司,业务主要是纱布、棉签等医用敷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他在早年间采访中坦诚,“一开始利润低、订单少,之所以选稳健作为公司名,是为时刻提醒自己要稳稳当当做事,健健康康做人” 。
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家夹缝里求生的公司却成功踩准时代的脉搏 。
“差不多到2000年时,我们已成为国内医用敷料出口领域的龙头企业 。”李建全告诉《中国证券报》采访人员,此后为扩大规模,他还实地考察了珠三角多个城市,最终迁到了深圳 。“深圳有天然的深水港,港口发展速度极快,陆空交通条件也十分便利,非常适合公司发展业务 。”
稳健医疗最早起势于生产纱布、口罩,壮大的契机直到2003年才出现 。
李建全告诉《广州日报》采访人员,“SARS疫情使口罩第一次成了紧俏商品 。因为SARS病毒颗粒是纳米级的,普通纱布和无纺布口罩无法提供很好的保护,稳健医疗在口罩中加入了熔喷布,这种高质量的口罩迅速占领市场,为稳健医疗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
不过,当时国内医用敷料质量普遍低下,行业发展困境除了囿于规模,更局限于企业生存的困境 。“做的是最低端的原料,赚的是最微薄的利润,行业空间足够大,但不属于中国人 。”
李建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立志攻克传统医用纱布易掉纱线头引起伤口感染的行业难题 。
2003年,稳健医疗大力推动相关技术研究项目,研发团队深入法、意、德等欧洲国家,经过不懈的实验与努力,终于在两年后自主研发出“PurCotton全棉水刺无纺布”专利技术 。
原本以为这项专利可以颠覆整个医用敷料市场,却在产品推向医疗市场时遇到了医疗法规难题——全棉水刺无纺布不符合可以对医用销售的标准 。
不过,他在后来市场调研过程中无意发现,以棉花为原材料的生活用品多采用棉混(棉纤维+其他纤维)制成,全棉(含棉量95%以上)生活用品几乎处在市场空白状态——这无疑是一个巨大机遇,李建全便萌生了将专业医疗技术用于民用消费领域的念头 。
更幸运的是,2008年后母婴市场对纯棉日用品需求迎来井喷,稳健医疗公司医疗用品背景让大众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其具备医用标准的产品在质量上更是对竞品形成了降维打击 。其次,2009年国家发布《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 “加快手术衣、隔离服、仿生器官等医用纺织材料及制品的开发和应用” 规划 。
于是,稳健集团旗下的PurCotton(全棉时代)品牌应运而生,正式涉足民用消费品领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医疗背景的全棉生活用品公司 。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稳健医疗全棉水刺无纺布的舒适性、安全性和环保性不仅能满足医用敷料领域的需求,还可以在消费领域满足人们消费升级时对品质的需求——以全棉水刺无纺布为原材料开发出的纯棉柔巾、奈丝公主卫生巾、奈丝宝宝棉尿裤、全棉面膜、纱布婴儿服等产品都极大填补了日常用品全棉材质的市场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