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句话,就杀掉了一个大臣,晚年的李世民照样荒唐的很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放在政治上同样适用 。在古代,想要做一个有为明君,就要离忠臣近一点,离奸佞远一点,这是治国的不二之策 。为了铲除身边的奸佞小人,历代明君不惜与其勾心斗角反攻倒算,用一切“套路”将小人揪出来杀掉 。

因为一句话,就杀掉了一个大臣,晚年的李世民照样荒唐的很

文章插图
不过,李世民是个例外,他曾表示,就算有奸佞小人,也不能用“钓鱼执法”的方式除掉他,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世民登基之后,经常向文武百官询问意见 。某次一个大臣上奏道:“希望圣上能远离奸佞小人 。”
李世民问道:“如何分辨奸佞小人呢?”
这大臣满肚子鬼主意,向李世民提了个建议:“我与同僚接触甚少,不能清楚地了解每个大臣 。不过,我有个很简单的测试方法 。陛下不妨与大臣们探讨意见,假装发火,看大臣们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如果大臣见陛下生气,仍能坚持己见,不肯改口,说明此人是个正直的贤臣;如果因为见到陛下发火而改口,那绝对是个奸佞小人无疑 。”
这位大臣本以为自己的主意非常妙,谁知李世民听罢竟冷下脸来,说道:“皇帝和大臣就像一条河中的源头和之流一样,如果源头浑浊,整条河水都会浑浊 。倘若皇帝算计大臣,又怎能奢求当大臣的忠心耿耿呢?朕向来是以一颗诚心治理江山,瞧不起那些用阴谋巧计算计大臣的皇帝 。你的主意虽然不错,但我绝不会采纳 。”
的确,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李世民对待大臣都能做到以诚相待 。哪怕是曾经属于敌方势力后来归降大唐的将领,如尉迟恭等,李世民尚能做到坦诚相待 。
因为一句话,就杀掉了一个大臣,晚年的李世民照样荒唐的很

文章插图
不过,唐太宗一辈子都光明正大,从不玩弄手段吗?
也不尽然 。
贞观时期,朝中有个大臣像魏征一样,深得李世民宠信,他就是担任黄门侍郎的刘洎 。李世民对刘洎的评价非常高,曾说他“性最坚贞” 。哪怕是在御驾亲征高丽,让太子留守在长安监国时,李世民仍将辅政的大任交到刘洎手中 。由此可见,刘洎深受李世民的信任,是举足轻重的国之栋梁 。
不过,李世民对刘洎的信任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绝不能僭越皇权,触碰到最敏感的部分 。太宗御驾亲征之际,由于舟车劳顿身染恶疾,一度卧病在床无法起身 。刘洎听说这件事后,忧心地说道:“圣躬可忧 。”皇上的毒疮如此严重,我真担心圣上的龙体 。这本来是一句忧国忧君的感慨之言,谁知这句话竟被政敌翻译成另一个意思 。
褚遂良与刘洎素来不睦,在向唐太宗传达信息时,褚遂良有意构陷刘洎,称刘洎在朝中散步太宗命不久矣的流言 。褚遂良说,刘洎经常自言自语,说:“国家大事无需担心,只要能像伊霍(伊尹、霍光)这样的辅政大臣一样倾心辅佐幼主,只要有大臣敢提出反对意见就杀之而后快,国家自可安定 。”
因为一句话,就杀掉了一个大臣,晚年的李世民照样荒唐的很

文章插图
原本这些谎言可以被轻易戳破,可唐太宗听说这番鬼话后并未明察,不问究竟,立即将刘洎赐死 。
那么,一个以诚治国的皇帝,怎会如此不理智呢?
作为皇帝,最难解决的就是皇储的问题 。对于李世民而言,皇储问题尤为关键 。遥想当年,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恩怨纠葛,已成为唐太宗一生中挥之不去的隐痛 。对于李世民的太子,也是几经废立 。李世民既希望太子的身边能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贤臣,又不想让过多的大臣与太子结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