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不是苦肉计 不必比赛谁对孩子更狠( 二 )


“虎妈的这些想法在中国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家长不敢明说,心里都是这么暗想的 。”一位家长在网上留言,点出了现在家长育儿心态上的一个潜规则:很多人反对的是虎妈的极端手段,但对于她的核心理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奋斗型成功学颇为认同 。
“深圳的家长有趣之处在于他们都不承认自己在育儿上急功近利,口头上都说我的孩子只要快乐就够了,但内心深处都希望孩子成功 。这种功利是骨子里的 。”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指出了深圳家长的心态本质 。她说,有的家长声称自己对孩子没要求,高兴就好,但转头就给孩子报了8个兴趣班 。有的家长孩子在文艺表演中获得任何奖项,都制作精美海报要求校方贴在大门口 。
“我见过一些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家长,对幼儿园‘过分追求成就会让孩子不快乐’的理念并不赞同,甚至将孩子转到能提前教小学课程的幼儿园 。”深圳梅林一村幼儿园原园长赵淑芳就说,“追求成就中一个表现就是对比,这是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都普遍使用的工具,因为我们是在对比中长大的,自然就把这种方式运用在孩子身上,对比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压制个性 。”
事实上,竞争和攀比从受精卵阶段就展开了 。据了解,现在深圳部分有钱人生孩子流行搞人工选择,用试管婴儿的方式,选择最优质的受精卵———更聪明、体质更好、相貌更出众的,其他“劣等”受精卵就扔掉 。孩子从一颗受精卵开始,就已经被分为三六九等,失败者就要被杀死,而成功者只有一个———完全遵守斯巴达式残酷生存法则 。
胚胎期也照样离不开竞争———胎教碟要选专业的、吃什么营养素宝宝才更聪明、选奶粉一定要有助于智力发育、去香港或美国分娩以后孩子出国更方便……很多号称非功利的家长,给孩子取名用字都非常大胆,比如跟帝王直接相关的字“宸”、“胤”,比如用“杰”、“伟”、“卓”等暗喻小孩前程似锦 。等生下来,早教大战就打响了,你上金宝贝,我上天线宝宝,你上幼儿MBA,我学幼儿英语 。哪怕月入三四千元的家长,也抱着培养独生子女的旺盛热情,为孩子选择一节课200多元的高价课程,半岁的孩子一个月教育投资上千元也在所不惜 。房地产信息网上一条“我家宝宝6个月就认识300字”的帖子曾经引发家长跟风热潮,纷纷讨教早教秘诀 。
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这场比较有了更为固定的对象 。有些家长表面上是好朋友,私底下默默展开孩子之间的竞争和攀比,跟老师打招呼说,我家孩子在哪里补英语、补音乐,千万别告诉别的家长哦!让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第二外语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更为极端的,让4岁孩子每周只能休息半天,其余时间被6个课外辅导班占据,孩子每天用哀怨的眼神恳求能不能少上一个班,得到的答复是:可以啊,下辈子 。
深圳云顶学校校长杨坚认为育儿成功学在中国家长中有很大市场,“深圳更加明显,尤其是成功人士对孩子的成功显得更为迫切 。全职太太也特别容易陷入成功学,因为对孩子过分专注 。有些家长让孩子学钢琴,不是为别的,只是因为邻居孩子学了,我们也得学 。别的孩子会三样特长,那我们就得会四样 。”
但必须强调,采访中,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对孩子教育上存在一定的功利性这是普遍的,但真正表现极端的,还是少数,思维上近似虎妈的有大把,但行动上像她那么过激的并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