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不是苦肉计 不必比赛谁对孩子更狠( 五 )


为什么不用幸福学代替成功学
【育儿不是苦肉计 不必比赛谁对孩子更狠】 
“虎妈”的两个女儿是否快乐,这是很多人争议的焦点 。在书里,虎妈坦承,“有我这样的母亲,其实索菲娅常常并不开心 。我用杀气腾腾的方式督促她练琴,再弹错一个音符,把你的所有毛绒玩具扔到火里化为灰烬 。事实上,成为行家里手的过程,其实毫无乐趣可言 。”
加州儿童会创始人杨帆对虎妈最大的一点质疑是,虎妈不能容忍孩子在成绩、特长上有任何一点输给其他孩子,但为什么能容忍在快乐上少于其他孩子?这是因为,虎妈基本上是把成功和快乐对立起来的,想要将来成功,就要舍弃当下的快乐 。她也拒不承认孩子的个体差异性,认为这是给自己的懦弱和懒惰找借口,她在书里以嘲讽的口气说,,每个人都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成为独特的人,即使是失败者也以独特的方式成为独特的失败者 。
“其实这也是中国教育未来方向的问题,追求主流价值观里的成功还是幸福?后者更关注孩子心理成长和人格塑造 。所有轻生孩子的遗书里一定会看到几句话:我辜负了你们的希望,知道你们为我好,我对不起你们……”云顶学校校长杨坚指出,现代教育认为,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幸福 。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一项特长,不是为了成功,而是建立孩子的自信 。以前说孩子是一张白纸,靠家长在上面画画,其实这正是“灌输教育”的典型思维,现在更趋向于认为孩子是一粒种子,家长要提供适合孩子的土壤和条件 。
莲花二幼园长王薇丽也非常认可“教育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的观点,教育是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开发,但不是把孩子都培养成同样的竞争机器、成功学附属物,真正的成功首先是要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
关于这一点几乎没有争议,事实上这也是反对急功近利的育儿观念的人的一道底线,就像弘扬英语创始人阎震所说的,虎妈是属于练武功走火入魔的类型,相比虎妈特别注重技能训练,他认为应该更多关注一些虚一点的技能培养,比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这些不一样要通过弹钢琴、弹小提琴去练,踢足球也照样可以,玩拼图也照样可以,重点是,得引导孩子拥有获取幸福和快乐的技能 。阎震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观点,不仅仅是要选择适合孩子的育儿方式,同时也要选择适合家长的育儿方式,有些家长自己就特别懒散,非要当虎妈,把自己变成别人,这个过程,肯定会有心理失衡或者尺度把握不好,其实也会产生反效果 。
“平衡感”和“尺度把握”确实是目前深圳家长觉得比较头痛的问题,很多家长在要不要当虎妈之间摇摆和纠结 。杨帆认为,要达到教育平衡,有两大前提,一是要有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不是建立在孩子拿了高分上,去哪里完成了精彩演出上,也不是随时孩子表现不好就要把爱收回去,而是不管你怎样,父母都爱你 。二是要有合理的界限 。孩子学会自律而不是长久的压制 。爱和界限能给孩子内心自由,是让孩子既能成功又能快乐的基础,缺一不可 。
        久久健康网小编点评:孩子教育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虎妈引发的中西方教育大战让我们不仅思考“中国的教育就是急功近利的教育 。和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民族把知识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我们对教育成功的衡量标准从来就很单一,就是考上好学校 。这是社会的整体氛围,家长是无法回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