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不是苦肉计 不必比赛谁对孩子更狠( 三 )


深圳竞争惨烈,反成功学的家长害怕输不起
没有家长会刻意培养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但问题是,如何衡量成功?像虎妈对女儿的要求那样,全A成绩、考入名校就是成功吗?我们的问题在于,成功的标准太单一化,对成人就是以权钱论高下,而对孩子,也颇为直接,以成绩为法则,把孩子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差生等三六九等 。
“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当然首选成绩好的 。优等生就是班里的特权阶层 。”12岁的初一学生Mars非常老成地阐释班级里的阶层分化,“成绩差的,肯定多少要受到歧视,无形中就有一种压力,必须要靠其他一些长处来弥补这个重大缺陷,比如长得好看、比如性格特别随和、比如跳舞唱歌特专业 。比如我们形容一个同学,往往会采用这种句式,虽然他成绩差,但是人挺善良 。某个同学超牛,成绩好,家里还特别有钱 。”Mars还很贴心地给提供了一个辨认家长会上优等生家长和差生家长的最简单原则,看表情———前者多少有点顾盼自雄、洋洋自得;而后者就底气不足,甚至“做贼心虚” 。
“中国的教育就是急功近利的教育 。和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民族把知识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我们对教育成功的衡量标准从来就很单一,就是考上好学校 。这是社会的整体氛围,家长是无法回避的 。幼儿园阶段因为竞争不是太直观,家长心态还相对平和,但到了中小学阶段就没办法平和了 。其实中小学老师有时也想在教育方式上创新,但成绩在这摆着 。老师和家长都开始焦虑了,这个压力必然会带给孩子 。”莲花二幼园长王薇丽认为,在中小学,家长的功利性会更为显著 。
“学习至上”是中小学家长的最高法则 。一切以是否影响学习为衡量标准,在成绩冲刺阶段,其他所有事务都可有可无、能免则免 。有位深圳学生就投诉自己家长的“唯成绩论”———临近中考,压力特别大,担心考不好对不起父母,良心发现给在客厅看电视的父母端两杯茶,说“爸妈喝茶”,本来想听到一句表扬他有孝心的话,没想到爸妈把脸一沉,说:别借着倒茶的功夫出来看电视,知道你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我用你倒茶啊,我自个儿不会倒啊,念书去,考上重点中学比什么都强 。孩子被浇了一盆凉水,心里下定决心:这辈子,再给他们倒茶,我就不是人!
家长其实也很无奈———一位小学校长透露了这个现象的本质,最重要的就是深圳的教育资源有限,竞争非常惨烈,家长根本不敢放松 。深圳市教育局长提出小学1-3年级不布置作业,学校即使这么做了,大部分家长不放心,照样送到各种补习班去恶补 。没办法,在深圳中考比高考还难 。重点高中少,重点和非重点分化大,去哪个学校,孩子的人生方向都完全不一样,不仅仅是是否成才,而是是否成人 。他特别强调,“非重点哪怕吹得再天花乱坠,还是充斥着早恋、打架甚至吸毒,能考入名校,哪怕不能出类拔萃,至少可以谈学习,而不是受到各种负面影响 。事实上,教育界内部的共识是,所谓学校的好坏,70%靠生源,20%靠老师,10%靠学校领导 。上了名校,等于选择了一种积极上进的生活方式,选择了一帮高智商、品学兼优的同龄人做同学,会吸收到更多正面能量 。深圳四大名校和非名校的学生,即使不讨论成绩、特长,就单论品行和教养,都有很大的差异,这是无法忽视的 。家长不敢拿孩子的前途去赌 。”
深圳锦田中学优秀教师周宜就说,“虎妈”也有可取之处,因为在现在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机制下,给得了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给不了他一个快乐的成年,压迫是必然的 。大家都在学,你不进则退 。只不过,我们让孩子在高强度的学习上,尽量保持精神上的愉悦,不要通过打击和辱骂去逼迫孩子 。